第105章 擴權讓利:國有企業改革的突破口——訪袁寶華同誌(3 / 3)

鄉鎮企業剛開始發展有好處,但後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不經濟、成本高,與大工業爭資源,破壞自然資源等。當時發展鄉鎮企業,采取就地取材的方針,投入少,設備比較簡陋,所以發展快,缺點是急功近利。例如我國一度小煤窯泛濫,許多地方的農村裏都開設小煤窯,嚴重地破壞了資源,它的缺點就是急功近利。現在關閉小煤窯,成千上萬地關閉。那時,胡耀邦同誌曾提出個“有水快流”,就是有資源就要開發。但是,有的地方是亂流了一陣子,對大自然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導致環境汙染。

擴大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雖然隻是初步的,但已顯示了它的政策威力

記者:成都會議以後,國有企業擴權讓利的改革試點工作在全國範圍展開,當時試點工作情況是怎麼樣的?

袁寶華:1980年8月9日,國家經委給國務院寫了一個《關於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工作情況和今後意見的報告》。這個報告比較全麵係統地總結了一年來我國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情況,並對下一階段的試點工作提出了具體意見,是一份很重要的報告。9月2日,國務院批轉了這一報告。這份報告指出:從1979年到1980年6月底,根據29個省、市、自治區和一些工交部門(不包括軍工企業)的統計,試點企業總計為6600多個。這些試點企業占全國預算內工業企業總數的16%左右,產值占60%左右,利潤占70%左右。其中上海、天津的試點企業利潤已達到80%以上,北京已達到94%。

這一年來的實踐證明,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的方向是正確的,效果是顯著的,對於調動企業和廣大職工的積極性,搞好整頓,改善管理,發展生產,增加盈利,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一般試點企業的產量、產值、上交利潤增長幅度都超過試點前的水平,也高於非試點企業的水平。在增產增收的基礎上,總的來看都實現了“三多”(即國家多收、企業多留、職工多得)。1979年有4200多個試點企業總的利潤留成額為21.3億元,按財政口徑算企業所得為14.04億元,占增長利潤的40.8%。隨著試點工作深入發展,在利潤留成的辦法上,也創造了多種形式。絕大多數試點企業按國務院文件規定,實行基礎利潤留成加增長利潤留成的辦法,同時也有一些地區和部門從實際情況出發,經過批準另訂了一些試點辦法。擴大企業經營管理的自主權雖然隻是初步的,但已顯示了它的政策威力,給企業帶來了許多具有重要意義的變化。主要表現在:

第一,企業有了一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和獨立的經濟效益,開始成為一個具有內在動力的經濟單位。擴大企業自主權,更好地把國家、企業、職工三者利益統一起來,把企業的經濟責任、經濟效果和經濟利益結合起來,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從領導幹部到廣大職工增強了責任感,提高了按經濟規律辦事的自覺性,促進了企業整頓和經營管理的改善。不少試點企業推行了全麵質量管理和全麵經濟核算,使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第二,企業開始重視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普遍增強了經營觀念、市場觀念、服務觀念和競爭觀念。廣大幹部和職工動腦筋、想辦法,廣開生產門路,擴大財源,努力改變經營作風,進行市場調節。

第三,企業有了一定的發展生產的資金,可以用於挖、革、改,做到花錢少,收效快。如北京的首鋼、內燃機總廠、清河毛紡織廠三個試點企業,1989年利潤留成總額有31.5%,共808萬元用於發展生產,他們把這筆錢同折舊費等合並使用,共有7900多萬元,安排了126項重點措施,加快了企業的發展和技術改造。

第四,企業領導幹部、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為四化建設發揮了聰明才智,湧現出一批有才幹的經營管理領導幹部。

第五,企業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地改善了職工生活。許多試點企業在職工宿舍、食堂、澡堂、幼兒園等集體福利設施方麵,都有所改善。1979年一般都發了相當於兩個半月左右標準工資的獎金,體現了按勞分配的原則。從而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

雖然說企業試點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這僅僅是起步。國務院發出五個文件後,從這一年的試點來看,主要是試行了利潤留成的辦法。其他方麵的規定,總的說來還遠未落實。根本原因是由於當時實行的經濟管理體製和上層建築的某些環節,還不能適應企業擴權的要求。試點企業反映比較突出的問題是:

第一,企業的產量、產值、利潤、勞動、物資等計劃指標仍然是分頭下達,互不銜接,使企業領導幹部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奔波於眾多的“婆婆”之間,求平衡,爭發展。

第二,由於思想認識不統一和受當時實行的體製、製度上的限製,開展市場調節仍然有不少的阻力。

第三,企業參與外貿和外彙分成的規定當時沒有兌現。關於“四聯合、兩公開”(即聯合辦公、安排生產、對外洽談及派小組出國考察;外貿出口商品價格對工業部門公開,工業生產產品成本對外貿部門公開)、外彙分成、出口產品作價等有關規定都未落實。

第四,企業沒有支配利潤留成資金的充分權力。不少企業反映“自籌自籌,有錢發愁”,搞挖、革、改的審批手續煩瑣,所需物資設備沒有渠道解決。特別是建職工宿舍就更難。

第五,企業用人的權力也不落實。關於任免中層幹部和職工擇優錄取的規定,企業很難執行。不少企業反映,不僅不能按需要招工,反而還要接受當地硬性攤派的大量待業人員。同時,企業還反映《留成試行辦法》還不完善,利潤留成比例偏低,生活發展基金太少。計算基數不合理,基數年年加大,增長越來越難,這對經營管理好的企業很不利,形成“鞭打快牛”、“先進吃虧”的現象。

記者:擴權讓利試點企業所取得的成績是很突出的,但是正如您講的那樣,這五個文件擴權有限,讓利也有限。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些什麼問題?

袁寶華:在總結了上述問題後,我們對進一步搞好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提了幾點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在擴權試點中要加強領導,深入調查研究,認真總結經驗,擴大試點內容,及時解決試點中的問題。要求1981年把擴大企業自主權的工作,在全國工業企業中全麵推開,使企業在人財物、產供銷等方麵,擁有更大的自主權,推動經濟體製改革進一步發展。具體意見大體是:

第一,要改進現行的利潤留成辦法。要把利潤留成的辦法搞得比較完善合理,最根本的是要對價格、稅製進行合理的調整和改革。但在價格、稅製沒有全麵調整之前,要從實際出發,采取不同的形式把利潤留成的辦法搞得相對合理一些,不搞“一刀切”。

第二,積極進行企業獨立核算、國家征稅、自負盈虧的試點。有的省、市在這方麵進行了試點,如四川的辦法是企業向國家交納三種稅,即工商稅、固定資產稅和所得稅。上海的辦法是企業向國家交納“五稅、兩費”,即工商稅、收入調節稅、房地產稅、車船牌照稅、所得稅和固定資產、流動資金占用費。財政部稅務總局在柳州試行的辦法是,企業向國家交納增值稅、資源稅、級差收入調節稅、所得稅和固定資產、流動資金占用費。企業在上繳各種稅費和歸還貸款以後,所得收入可以自行支配、自負盈虧。要求1980年各地區都選擇一兩個企業試點,1981年在一批企業中進行試點。凡是試點單位都要經過國家經委、財政部批準方能進行。

第三,試點企業在計劃上要有一定的自主權。企業在執行計劃過程中,發現計劃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企業有權進行調整,並報主管部門備案或批準。企業完成國家計劃外,可以根據市場需要和自己的燃料、動力、原材料等條件,製定補充計劃,廣開生產門路,努力增產增收。

第四,可以進一步擴大試點企業產品銷售權。企業在完成國家計劃任務和供貨合同之後,有權銷售超產的產品和企業自己組織原材料生產的產品,以及試製的新產品。

第五,試點企業在物價方麵也要有一定的自主權。企業供過於求的產品,以及積壓超儲產品和物資自銷的產品,國家有統一價格的按國家統一價銷售,沒有統一價格的,可以按照優質優價、薄利多銷、有利競爭的原則,實行浮動價格。新產品試銷價格,由企業參照市場同類產品的價格自行製定。

第六,要進一步落實企業出口產品和外彙分成的權利。工貿雙方要認真落實貫徹“四聯合、兩公開”的原則。

第七,企業對留成資金的使用,要有充分自主權。這部分資金,企業有權根據國家政策法令自行安排使用,有關部門不得平調和過多幹預,企業暫不用的留成資金,可以存入銀行,也可以在自願的原則下,由上級部門組織有償調劑使用,或者采取合營、聯營、“國內補償貿易”等經濟聯合的形式,使這些資金充分發揮作用。

第八,實行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有償占有。企業對封存的設備不交占用費,也不交折舊費。企業對多餘、閑置的固定資產,有權出租或有償轉讓,所得的收入,用於設備的更新、改造。

第九,試點企業有權決定自己的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企業可以根據生產需要和精簡、效能的原則,有權決定自己的機構設置和各類人員的配備,中層和中層以下的幹部,有權根據國家下達的勞動計劃指標,將招工改為招生。

第十,要減輕企業的額外負擔。除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明文規定者外,企業有權拒絕任何單位和個人向企業攤派各種不合理的費用,平調和索取各種產品、物資、設備和人員。

以上這些意見國務院批轉各地區各部門研究貫徹執行,在深入試點中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所以,我們可以說,擴權讓利五個文件揭開了我國企業改革的序幕。

記者:袁主任對我國企業擴權讓利這一段工作的回憶和分析,使我們很受教育和啟發。謝謝袁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