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月訪韓期間,應韓國朋友的請求,中國企業管理協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袁寶華回答了關於中國經濟改革的幾個問題。
問:現在中國正在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十幾年中改革有幾個重要方麵,最引人注目的現象是什麼?
答:這些年來,中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方麵正在探索,正像你們所知道的,探索是分層次的。我們首先從廣東、福建開始,然後是開放14個沿海城市,現在是所有其餘省會的開放和沿江、沿邊地區的開放,包括以上海為龍頭沿長江幾大城市的開放,以及對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老撾、越南的開放,實際是全麵開放。改革開放的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計劃經濟體製下企業缺乏自主經營權,生產力發展受到限製,解放就是去掉生產力發展受到的限製。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我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麵采取了改革步驟:
第一,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企業是市場的主體。因此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就要使企業有自主權,將政府和企業擔負的職能分開。政府主要是搞宏觀指導,其中包括計劃指導,並運用政策、法律和經濟的辦法進行管理。企業要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把企業辦好。對於這一點已經開始見到成效。政府職能開始轉變,企業開始有了自主權。
第二,圍繞企業改革進行了一係列配套改革,包括計劃和投資體製的改革,財政和稅收體製的改革,金融和信貸體製改革,商業和外貿體製改革,以及價格體係改革,勞動工資製度改革和社會保障體係的建立。這些方麵的改革都已經開始見到了成效。比如國家指令性計劃範圍和分量大大縮小,指令性計劃所分配的物資減少了90%左右;又如,現在商品及服務項目由國家定價的部分也已減少到不足10%。
第三,敞開大門發展對外經濟交流。一是擴大對外貿易;二是吸收外商資金、技術和人才,鼓勵外商來辦企業。
第四,不斷擴大地方在發展經濟方麵的自主權。除了產業政策,工業布局和宏觀管理之外,地方在其他方麵有充分的自主權。
第五,改革分配製度,使人們的勞動和貢獻與所得的報酬結合起來,並相應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激勵勞動者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學習文化和科學技術的自覺性。
綜上所述,通過改革使國有企業開始有了自我發展、自我改造的能力,企業的外部環境有了改善;使地方對發展經濟和辦好企業有了更大的積極性;使勞動者的素質有了提高,再加上不斷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和企業管理的加強,這樣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就提高了。
市場機製主要是競爭機製,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企業競爭力的提高,使市場經濟的建立有了條件和基礎。市場的另一個主體是消費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意味著消費能力的提高,這就使市場經濟的發展有了依靠。消費促進生產、生產滿足消費。政府把主要精力用在製定法律政策,掌握宏觀調控,鼓勵地區之間經濟交流,限製地區之間封鎖。這樣就能形成一個主體有力、交流活躍、內容豐富的全國統一大市場,這樣的全國大市場與世界市場聯係起來,會推動全球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巨大優勢就在於有全世界矚目的11億人口的大市場。
問:袁會長剛才講到以上海為龍頭,在長江沿岸開發,長江沿岸的開發對中國將來的經濟發展格局有什麼影響?
答:50年前上海就已經是國際貿易和金融城市,它的重要性和規模遠遠超過香港。這40多年來,由於美國的封鎖和我們政策上的原因,使上海大大落後於香港。上海的優勢是香港無法相比的。開放上海,建設浦東開發區還不到2年的時間就已經吸引了世界許多有遠見的實業家到上海投資。1992年6月上海開辦了金屬交易所,短短1年時間,這個交易所就成為紐約和倫敦之間重要的世界交易點,這就說明上海的優勢是別的地方不可比的。上海的另一優勢是有廣闊的縱深地帶。從上海經長江可以到南京、武漢、宜昌、重慶,一直到中國新的鋼鐵基地攀枝花。這一地區擁有2/3的中國人口,市場廣闊,物產豐富,這裏的城市工業基礎好,商業網點發達,所以我們在沿海地區開放的同時迅速地進行了沿江地區的開放。看看中國地圖就可以發現,中國沿海地區像一張弓,長江像一支箭,上海是箭頭,會強有力地射向國際市場。另外這個地區的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石化、機械製造、汽車、造船、輕工、紡織等工業都需要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有經驗的管理人才,這裏正是世界各國企業家的用武之地。韓國是我們的近鄰,韓國的企業界有更優越的條件到中國投資。我們希望韓國的企業家抓住契機,不要錯過中國以上海為龍頭,開發長江沿岸的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