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傑出史學家司馬光,進士出身,官至天章閣侍兼侍講、禦史中丞、尚書左仆射等,後追封為溫國公。他著述宏豐,其名著《資治通鑒》是我國一部價值很高的曆史著作。他生活儉樸,工作穩重踏實,更把儉樸作為教子成才的主要內容。
在司馬光的一生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據有關史料記載,司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用。他在《答劉蒙書》中說自己“視地而後敢行,頓足而後敢立”。為了完成《資治通鑒》這部曆史巨著,他不但找來範祖禹、劉恕、劉斂當助手,還要自己的兒子司馬康參加這項事務。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幹淨,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左手拇指的側麵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他教誡兒子說: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為了實現著書立說治國鑒戒的理想,他15年堅持不懈,經常抱病工作。他的親朋好友勸他“宜少節煩勞”,他回答說:“先王曰,死生命也。”這種置生死於不顧的工作、生活作風,使他的兒子和同僚們深受啟迪。
在生活方麵,司馬光節儉純樸,“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於名”。他常常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為了使兒子認識崇尚儉樸的重要,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強烈反對生活奢靡,極力提倡節儉樸實。在文中,他明確地表示了不滿於奢靡陋習的觀點。他說:“古人以儉約為美德,今人以儉約而遭譏笑,實在是要不得的。”他非常痛恨講排場、擺闊氣的風氣。為此,他慨歎道:“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司馬光十分讚揚宋真宗、仁宗時李亢、魯宗道和張文節等官員的儉約作風,並再三叮囑兒子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告誡兒子這句至理名言是“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接著,他又引自春秋時魯國大夫禦孫說的話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他還對道德和儉約的關係作了辯證而詳盡的解釋,他說:“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反之,“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司馬光教子力戒奢侈以齊家。為了教育兒子警惕奢侈的禍害,常常詳細列舉史事以為鑒戒。他曾對兒子說過:西晉時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崇“以奢靡誇人,卒以此死東市”。司馬光還不斷告誡孩子說: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樸,表麵上看來皆不是什麼大事,然而,實質上是興家繁國之基礎。
正是這些道德品質,才能修身、齊家,乃至治國、平天下。
司馬光關於“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警句,已成為世人傳誦的名言。
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樸的重要性,並以儉樸自律,曆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樸而稱譽於後世。
言行導航
司馬光在自己從政數十年及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的思想。並經常教育子女,即使是一頓粥、一頓飯,也應當想到它來之不易;即使是半根絲、半根線,也要想到勞作的艱辛。
我們廣大青少年,要向司馬光那樣,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同時要關心集體、關心他人,說真話、做實事,待人以誠、交友以信,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這樣才能肩負起振興中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神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