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結友,裴立新.群眾體育與社會體育概念及其相互關係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11)

[2]常娟,李波.城市弱勢群體與體育健身的社會支持[J].體育科學研究,2005,(3)

[3]王偉光.提高構建和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M].中共中央黨校,2005,(2)

[4]金維克.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學術交流,2004,(11)

[5]胡小明,劉燕舞,馮寧.論全民健身的製度創新[J].體育文化導刊,2005,(12)

[6]盧元鎮.2008年後的中國體育[J].體育文化導刊,2005,(10)

[7]黃俊偉.保障國民的“體質安全”也是硬道理[J].中國國情國力,2004,(4)

[8]陽熠華,周啟迪.國際奧委會婦女體育政策執行的反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11).

[9]李維榕.為家庭療傷[M].太原:希望出版社,2010.

[10]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評說[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11]欒開封,田鴻章.科學發展觀與新時期我國體育的發展[J].體育文化導刊,2004,(10):3—7.

[12]何振華.從構建和諧社會看穩定[N].人民日報,2005,(1)

[13]黃先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J].金融信息參考,2005(2):89—91.

[14]徐麗娟.體育對構建和諧社會作用的思考[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8,26(2):50—51.

[15]徐輝.論體育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J].黔南師範學院學報,2006,(6)89—91.

[16]中國群眾體育調查課題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4.

[17]陳振明.公共管理學種不同於傳統行政學的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8]周長城.全麵小康:生活質量與測量國際視野下的生活指標[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19]汝信,陸學藝,李培林.200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