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3南京某高校學生處張處長
“擴招”以後,高校英語四級的一次性通過率有所降低,學生在大學二年級時英語四級一次性通過率在“擴招”以前一般為50%,而“擴招”後下滑為20%到30%左右;學生在大學四年級時的四級通過率“擴招”前為80%以上,“擴招”以後則為50%,這就意味著擴招後第一屆畢業生有近一半的人拿不到大學英語四級證。
“擴招”,在某些人眼裏,已經變成了“擴糟”,隨著大學一步步向“寬進嚴出”邁進,我們還能不能以原來的標準權衡當代大學生?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大學,有沒有意識到這部分學生的先天性之不足?
師資問題恐怕是大學擴招帶來的最頭痛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絕不是兩三年就可以解決的。不少高校解決師資難題的一條捷徑是大量招聘剛畢業的大學生。但是如果一畢業就站上講台,徒有“助教”之名,而行“講師”之職,似乎有很多不妥。至於因為“擴招”導致教室不夠用、圖書館不夠用、實驗器材不夠用等就更不必說了。這樣一來,先天不足是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得不到良好的後天教育也是事實,我們還能期望大學生怎麼樣?
真的希望,以後再也聽不到大學生“我在大學裏等畢業證書”的歎息!
高等教育要發展,就學渠道要拓寬,招生規模要擴張,這些都沒錯。可問題在於,我們是否為擴招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做好了充分準備?更應明確的是,高校擴招的著眼點究竟應該放在哪裏?
就業與擴招並非一對必然的矛盾。可是,假如高校擴招沿用的依然是計劃模式,而人力資源的評判卻要通過市場手段來檢驗,那麼,一條長長的就業峽穀就會由此而產生。
近年來,高校擴招與學生就業正是循著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徑進行的——前者是在政府主導下以行政化手段來推進的,而後者則要通過市場化方式來進行。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在高教與社會、高校同學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斷鏈與失衡現象。
從高等教育與整個社會的關係來看,當今中國,大學畢業生不是太多,而是相當不夠。畢竟,我國高等教育才剛剛步入“大眾化”發展階段。而高教快速發展與畢業生失業相伴而生的現象之所以發生,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高教供給的增速大大超過了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增速。結果,整個社會的吸納能力遠遠趕不上大學擴招的匆匆腳步,由此造成了一段時期內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脫鉤、不相適應。
年複一年的擴招,到底有沒有按照市場需要來設置專業和確定招生?就好比我們每個人對商品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社會同樣需要不同層次、各具特色的人才,高等學校不應按照一個標準、一個模式辦學。每所高校必須找到自己的坐標,安於定位,辦出特色,取得聲譽。一味追求合並與升格,隻會帶來高等院校的重複建設與資源內耗。
當高教供給與社會需求之間出現失調時,便會出現一個“擴招怪圈”:高校擴招——畢業生供過於求——研究生、博士甚至博士後層層擴招——就業矛盾“後推上移”——整個社會就業形勢更趨嚴峻——繼續加速擴招。
就高校與學生之間而言,同樣存在脫節現象。作為“生產”和“輸出”人力資源的高等院校,沿襲的依然是過去傳統的教育體製和舊有的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既不是社會迫切需要的複合型、實用型人才,也缺乏適應社會的廣博知識和實踐能力。結果是,各家高校最後生產出來的同類“產品”,除了“產地”不同,其餘幾乎千篇一律、大同小異。
一方麵加緊擴招,一方麵卻沒有按照結構調整和社會需要來培養學生。因此擴招後的畢業生很難在整體上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相反,可能還會加重一般就業壓力,並使原有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
200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達到400萬人。4年後的大學生就業,又該是什麼樣的一番景象呢?其實,倘若中國高等教育真正能進入普及化階段,也就無所謂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了。或許那時,人們的擇業理念、價值取向都將隨著世事變遷而發生改變。
“擴招後遺症”有點像談“沙”色變的沙塵暴。沙塵暴的出現稱得上“薄積厚發”,那可是“不沙則矣,一沙驚人”,隻不過“擴招後遺症”這股沙塵暴的暴發是個時間上的遲早問題罷了。
“擴大高校招生量一倍”的英明決策,讓多少掙紮在“高考獨木橋”上的莘莘學子欣喜若狂,全國幾乎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僅僅4年過去了,中國最有文化的勞動力卻麵臨大量失業。4年前有多少畢業生在飽受求職之苦,4年後也就有多少人深蒙擴招之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