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郭莎莎:續寫“另類”神話(2)(2 / 3)

“我從來沒有忘記過,那時的我非常快樂。沒有教條的束縛,我的童年充滿笑聲。”郭莎莎說,她和男孩子們一起爬牆頭,在田野裏瘋耍。一次,她和男孩子們打賭,從一座三米多高的牆上跳了下來,隻是為了體會一下飛的感覺。

可好日子並沒過多久,郭莎莎的父親就被打成右派了。於是一家人就下放到了四川省一個叫“榮縣”的農村。文革期間,郭莎莎愛帶著一把鐵鏟到山坡上挖洞,因為她要響應“深挖洞,廣積糧”,然後帶著一頭的土悄悄回到教室,做個最好的學生。後來,洞沒挖成,但那段無憂無慮的日子卻在郭莎莎心中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記憶。

這種從小就感受到的快樂對她的影響如此深刻,以至成為她日後的生活的最終目標。

她還承認,自己能有今天這麼快活,還得益於她生活和生命中的5個特殊的親人。她微笑著,對自己作出總結:“我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隻有有這樣不同尋常的父母、這樣不尋常的哥哥,不尋常的丈夫,不尋常的兒子,才會有不尋常的我。”

她繼續說,她的母親從小養尊處優,外表平常,骨子反叛,在花一樣的年齡拋棄家庭跑去鬧革命,是那個時代的“另類”。父親是一個好人,對兒女從沒有很高的要求。她的哥哥性格獨特,50多歲的人了至今沒有一個小孩,不要小孩的“邏輯”是“要就要一個聰明的孩子,但誰能保證生下的孩子是十分聰明的,於是還是不要的好”。並且總是支持郭莎莎的種種怪念頭。

在郭莎莎的眼裏,她的前夫是一位十分優秀的男人,總是稱她為“神仙”,對於她的獨立特行,包括離婚,給予了一個普通男人最大的理解和尊重。郭莎莎的兒子現在讀大學,一直和母親保持著高度自理而又親密的關係,一直理解並支持母親的“事業”,認為母親的一切都是絕對的正確。

從提出離婚到離婚,前後隻有兩個月的時間。

用郭莎莎的話說,像她這種性格的人或許本來結婚就是個錯誤。離了婚的郭莎莎行動上更沒有什麼牽掛。母親一直理解女兒,支持女兒,寧願自己一個人在城裏守著孫子。

郭莎莎的兒子有一個十分好聽的名字“王大列”,“他從小就像我一樣,大大咧咧的。”對兒子的前途郭莎莎沒有什麼要求,“隻要他對社會有益就行”。

沉浸在自己的世外桃源

龍泉是中國著名的桃鄉,因為這兒春天漫山遍野的桃花,俗稱為桃花溝,真正的世外桃源之景,郭莎莎立刻愛上了這裏的一切,包括簡陋的校舍和門外那成片成片的桃林。

山裏清洌的空氣再次給了郭莎莎靈感。

“讓每個人過他們想過的生活,”她說,“我也這樣教孩子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擁有自己的生活,懂得去熱愛。”郭莎莎的故事有一種哲理,她緩慢輕柔地表述著。

郭莎莎終於走進了屬於她自己的世外桃源

雖然郭莎莎在涼風村小已經贏得了孩子們的心,但這裏仍然不是她的最終歸宿。她說:“在適當的時候,我會再次離開。我想體會每個地方的不同的風格。”

無論她走到哪裏,孩子們總是忘不了這位給他們帶來過快樂的老師。拿過小木桌上紙箱裏麵孩子們的信,郭莎莎說,雖然她已離開大邑,但她的教育並沒有因此中斷。通信就是她繼續教育的很好的方法。她說:“孩子在寫信時就已經思考過了想要訴說的事情,要等待回信時,他們會再次思考,而對我的回信也會更加仔細地讀。我想,這樣會讓孩子對所麵臨的困惑有深刻的理解。”郭莎莎用心嚐試著屬於她自己的“遠程教學”。

在一封信中,一個剛上初中的小女孩說道:“郭老師,最近心裏很煩,我不知道怎麼的不想學習了,但理智告訴我必須學習,讀好書,我別無他選。我現在什麼都想做,雜誌上說某某明星拍廣告的酬勞高達七位數,我有點羨慕。我是否真的走向平庸了呢?我不願意同學們知道我家裏窮,我很俗是嗎?您在我身上花了這麼多心血,可我……郭老師,我有一個強大的預感,長大後我很可能向錢奔去,但我沒有辦法。我深深地明白,‘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的含義。強大的親情迫使我向‘錢’奔,畢竟父親已是50多歲的人了。郭老師,我真的很矛盾。望能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