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歐洲產業革命後,大學教育以神學為主的時代結束了。產業革命加速了知識分化的發展進程,大學開始圍繞各類專業、各個學科、各門課程組織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到19世紀,發端於英國的大學改革浪潮進一步推動了專業教育的進程,牛津和劍橋大學均進行了重大改革,增設近代科學,使自然科學成為主要學科。
20世紀初,高等教育從單一走向多樣化。從學校類型看,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發展,知識的增長速度加快,各種專門化程度較高的專業學院紛紛誕生。從學校層次看,除了傳統的本科教育仍保持其活力之外,適應當地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的“初級學院”以嶄新的麵貌出現。初級學院中,從農業到工業,從家政到商業,從醫療部門到服務部門等,無所不包,其專業設置體現出所在區的經濟結構。
“二戰”以後,出現了世界範圍的大學改革浪潮,大學的形態、職能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高等教育與科技、生產、社會生活的關係更加密切。經濟發展引發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求,對專業教育提出了更為豐富的內涵。由於科學技術發展呈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並駕齊驅的態勢,高等教育的專門化和整體綜合化將在更高的層麵上進行整合。
1.內在邏輯——高校發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發展是他律性與自律性相互作用的結果。所謂他律性,就是高等教育受環境因素製約的特性;自律性就是自身的內在邏輯。大學既有其傳統的、習慣的“惰性”,又有一旦機會成熟就迅速發展的活力,這為超常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2.專業實力與市場地位。
專業設置可以依據社會發展需求和本校辦學條件適宜發展。一般可采用由波斯頓等人提出、經多伊爾(Doyle)和林奇(Lynch)改進而成的位置分析法。該方法旨在根據人才市場需求大小,與本校專業特點在市場上的占有率來確定專業地位的分析方法。換言之,它既考慮了本專業的發展前景,又兼顧了本校辦學條件狀況,即在舉辦專業充分發展的條件和保障基礎上使專業獲得較好發展,進而通過保障專業的良好發展達到保證教育質量的效果。該方法將專業按其地位劃分為4種類型。
(1)明星型。這是最強的專業,社會對其有較大的需求,本校在這方麵亦擁有較強實力。對這類專業,學校應優先支持和發展。
(2)維持型。這類專業在很小的人才市場上占有很大的比率,也就是說,社會對這一專業的需求量很小,但是本校在這一專業方麵有很強的實力。對於維持學校聲望而言,這類專業是有用的,但其發展機會有限。因此,對這類專業作維持處理。
(3)放棄型。這類專業在人才市場上需求很小,入學申請者占了很小的比例。在資源困難的情況下,可考慮放棄這類專業。
(4)問題型。這類專業在全國很有市場,但本校辦學條件有限,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一般來說,問題在於本校該專業聲譽不高。在條件有保障的情況下,學校應力爭從各方麵大力扶助,以期該專業辦出水平。
3.市場規模與市場占有率。
大學的專業定位必須考慮與市場需求的適切性。即專業結構要與社會的經濟結構趨近。大學作為專門人才的供給者,其專業設計的出發點是滿足市場的需要。我們說,沒有需求的供給是無效供給,沒有供給的需求是短缺需求。目前,大學生的就業主要是結構性就業。結構性就業實現的前提是專業設計、學科結構、課程體係等內化為人才培養結構,並最終能在人才市場上“暢銷”。
大學專業定位應考慮如下因素:
①專業的市場占有率。即本專業所對應的行業在市場上所占的份額及其在高等教育係統中所占的比例。這是專業定位的基礎。有需要才有供給的必要。
②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專業定位設計時不僅要研究該專業的現實需要量,而且要探究和預測其未來的發展前景和可持續發展的限度。即隨時把握需求動態,做出即時的調整以及前瞻性地改進專業設計以應對未來的變化。
③本專業的優勢及搶奪市場的可行性範圍。在專業定位時,知己知彼之優劣方能做出準確判斷。揚己之長,避己之短,以吸引生源,提高畢業生的質量,明確本校在搶占市場份額方麵的實力,將此作為專業定位的依據。
④首創專業的非替代性。專業的原創性是專業不可輕易替代的根基、專業個性的基礎。換言之,如果將科研比做“源”,教學比做“流”的話,那麼,沒有源頭上的“百花齊放”,就不可能有流上“萬馬奔騰”的景象。捕捉專業原創的可能性並培育專業的個性是專業定位的“先發製人”之術。
教育的社會價值並不能通過自身得到證明,它隻能通過滿足社會的需求,推動社會的發展才能得到證實。因此,正確反映社會對教育的需要,按照社會的需要辦教育,是促進教育發展惟一正確的道路。目前,大學畢業生分不出去,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結構問題。
第三世界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不能充分地適應與其國家環境相應的社會和個體的需要,而這恰是第三世界國家高等教育未能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發揮應有作用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