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混亂、無序的“文革”階段。
眾所周知,“文革”階段是整個社會處於混亂、無序的顛倒年代。高等教育受到了極其嚴重的摧殘,大學的生存權岌岌可危,更無從談起競爭的實踐和理論。
3.競爭大討論階段。從1976年到1984年為競爭問題大討論階段。1978年底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全國範圍展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對於解放思想,活躍學術氣氛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雖然,在經濟體製方麵,“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觀點仍然占絕對的統治地位,市場競爭理論的研究尚未整體突破,但是,學術界理論界先後展開了有關價值規律、按勞分配、計劃與市場的關係的大討論,澄清了一些被顛倒了的理論是非,出現了改革國家所有製,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理論主張,經濟理論界開始為經濟競爭的存在而辯護,並呼籲“保護競爭”。
理論界開始認識到,商品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內在屬性,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主義經濟不可逾越的階段。競爭是商品經濟的客觀規律,社會主義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隻要存在商品經濟,就必然存在競爭。否認競爭,實質上就是否認商品經濟的客觀存在,也就否認了價值規律的客觀作用。
1980年10月7日國務院公布的《開展和保護社會主義競爭的暫行規定》標誌著競爭在經濟領域的複蘇,競爭不再為資本主義所獨有。
4.突破競爭禁區階段。1984年至1991年為第四階段。1984年,《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對社會主義競爭作了突破性論述:“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競爭看成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其實,隻要有商品生產,就必然有競爭,隻不過在不同的社會製度下競爭的目的、性質、範圍和手段不同。社會主義企業之間的競爭,同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弱肉強食根本不同,它是在社會主義公有製基礎上,在國家的計劃和法令管理下,在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前提下,讓企業在市場上直接接受廣大消費者的評判和檢驗,實現優勝劣汰。”
《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還指出:“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的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學會組織國內建設和發展對外經濟關係兩套本領。”
5.競爭實踐和理論的形成階段(1992年初至今)。1992年初“南方談話”標誌著鄧小平理論的全麵形成。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通過價格杠杆和競爭機製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市場經濟是有一定社會化程度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自主企業製度為基礎,不論企業的所有製性質如何,它們都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主體,在市場中平等競爭,通過市場競爭實現有效配置資源的功能。
競爭帶來繁榮,排斥競爭導致停滯,這一點西方的古典經濟學家們就已認識到了。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亞當·斯密在其經典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中,就強調了自由競爭的重要性,主張要讓競爭這隻“看不見的手”去協調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行。認為通過自由競爭“就必然竭力使社會的年收入盡量增大起來”。在該書中,亞當·斯密還對當時中國封建社會經濟長期停滯落後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他認為:中國社會經濟之所以長期停滯和落後,原因之一是由於封建政府所采取的對內缺乏自由的政策,使中國的工商業處於層層束縛之中,嚴重限製和扼殺了國內一切富有生機的競爭;原因之二是由於封建政府所采取的閉關自守的經濟政策,把中國經濟長期排斥在國際競爭之外,斷絕了一切學習外國先進技術和經營方式的機會。既缺乏國內自由競爭,又沒有參與國際競爭,社會生產力必然停滯不前。
亞當·斯密並沒有到過中國。可是他對當時中國經濟與社會長期停滯不前原因的分析卻切中要害,發人深省。經過幾十年苦苦探索,中國人民終於認識到競爭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品,它是社會活力的重要源泉之一,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中國要繁榮富強,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引入競爭機製,開展規範的、公平的競爭。我們由70年代末開始的改革開放,從一定意義上說,其改革的實質就是引入競爭機製,參與國際競爭。現在,WTO的加入需要競爭這已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競爭的大潮已席卷全國,在高教界中,不僅談論競爭,參與競爭,而且要求規範、公平的競爭。使高教界成為規範、公平競爭的典範,這已成為時代的強烈呼喚,高教界的共同心聲!
否認競爭的思想可以從我國古代傳統觀念裏找出根源。在長期的封建社會裏,我國是一個以壟斷為核心的大一統社會,統治階級為了使自己的江山能傳給子孫萬代,都竭力排斥競爭,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實行全麵壟斷。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我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與統治階級基本相同,他們也主張壟斷,排斥競爭。孔子講“仁愛”,強調“中庸”,要求“君子不爭”,時時處處都要符合“禮”的規範,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墨子主張“兼愛、非攻”,“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老子主張“無為”,“不爭”,要人“有三寶,持而葆之:一日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莊子雖把“有競有爭”列為八德之內,但他本人並不主張競爭,而是認為“天地一指,是非兩行”,要人們“忘乎天”,“無己”,“無功”,“無名”。荀子不僅反對競爭,而且還係統地論述了反對競爭的原因。他認為競爭必然導致混亂,必須用“禮義”來規定一套等級製度以防止產生競爭。他說:“夫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也。勢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必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製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荀子的以上看法,道出了我國古代知識分子之所以主張壟斷,反對競爭的根本原因。因此,中國傳統社會是一種壟斷型而非競爭型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