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我國社區研究的曆史軌跡(1)(2 / 3)

思想家、哲學家梁漱溟的調查和研究的方法與吳文藻、費孝通等人的選擇某一社區中的某一問題做專項調查研究和實地觀察的方法不同,采取的是深入基層或鄉村,用較為係統和完整的大規模調查或采用實驗性的研究手段對中國社會結構進行分析,並達到重建新社會組織構造的目的。30年代他選擇山東省鄒平進行鄉村實驗研究。梁漱溟認為中國傳統社會以農業為基礎,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農民貧困、農村破產是中國社會衰敗的主要原因,因此改造中國要從改造農村入手。他把自己的這種實踐活動命名為鄉村建設運動。“所謂鄉村建設,事項雖多,要可類歸為三大方麵:經濟一麵,政治一麵,教育或文化一麵”。經濟方麵,主要是謀求農業各門類的發達,謀求技術改進和經濟改進,其組織方式就是各類形式的合作自治體,進而以農業發展促進工業開展,逐步走機械化道路;政治方麵,主要是在經濟普遍合作提高的基礎上建立自治組織,由經濟合作引入政治自治;文化方麵,主要是進行全民教育,包括學校教育、鄉間禮俗興革、禁除積弊、樹立文明風尚等等。

鄒平實驗縣主要進行了以下幾方麵工作:(1)縣政改革。內容包括縣政機構改革、會議製度、區劃變更和政教合一;(2)鄉村教育。主要是實施成人教育和社會教育,通過由鄉農學校發展而來的鄉學村學完成;(3)發展合作組織,將農民組織起來進行生產。到1936年底,鄒平合作社計有6類307個,社員共有8828戶。各類合作社的建立和活動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4)農業改良。鄒平鄉建運動中農業改良主要包括棉業、蠶業、畜牧業、林業和興辦水利,主要通過農產品展覽會、農場實驗推廣,以及通過鄉學、村學組織各種合作社推廣;(5)開展鄉村自衛。通過鄉學村學組織18歲至25歲的鄉村青年進行自衛訓練,擴大鄉村自衛組織,並成立民團幹部訓練所,設立幹部隊及征訓隊,組織聯莊會訓練,建立鄉村自衛體係;(6)文化衛生建設。通過鄉學村學宣傳,並運用自治及行政手段提倡新風俗、新習慣,對惡習加以取締禁止。建立衛生院開展婦嬰衛生、學校衛生、家庭和社會衛生、預防傳染病、衛生教育等五個方麵的工作。[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5卷)》,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27頁。]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山東,梁漱溟在山東的鄉村建設運動被迫停止。作為一場鄉村改良運動,雖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山東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落後、貧困麵貌,但其改良舉措,諸如辦學活動、合作運動、農業改良、禮俗改革等,對於促進實驗地區經濟建設,提高實驗地區農民文化素質是非常有益的。

和梁漱溟一同投入到鄉村建設運動的是李景漢。他選擇在河北省定縣進行實踐。定縣平民實驗區的發展研究始於1926年,先在定縣開始社會調查,1929年進行準備,1930年正式推行改良計劃:以學校、社會、家庭三種形式,通過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實現該社區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和禮俗“六大建設”。由於在研究過程中運用了問卷、訪談、文獻等調查方法,並采用當時較為先進的抽樣方法確定調查對象,因而獲取的資料比較完整、係統、準確。這樣,定縣實驗區在推行社區發展計劃的過程中也有較大的收獲。他在定縣所做的調查是中國知識分子運用西方社會學的方法進行實地調查的典範之一,是中國首次以縣為單位的係統的實地調查。由定縣調查所形成的《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一書為研究20世紀30年代中國北方的農村社區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