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常見的心理問題(3 / 3)

很多人都會因為自己是出身於農民家庭而產生自己不如別人的自卑情緒。性格內向孤僻,這是一定會造成她不會處理人際關係與同學的關係並不十分融洽,事實上很多自卑的人對周圍的人都是充滿敵意的,而且內向的人人往往也是充滿暴力傾向的;再加上家庭貧困,自己的諸多方麵都不如別人,所以她會一直處於自卑的心理狀態,產生焦慮,不安,煩躁,甚至是緊張以及恐懼情緒。

(3)孤獨心理

這是一種經常處於或受到孤立而很少與人接觸而產生的孤單、無依靠的心理。長期的孤獨心理會使人心情鬱悶、精神抑鬱、性格古怪,嚴重影響人的身心健康。

(4)嫉妒心理

處在社會生活中,人總會自覺不自覺地與別人進行比較。當發現自己的才能、地位、名譽、機遇等不如別人時,便會產生一種羞愧、埋怨、憤怒甚至是仇恨的一種複雜的心理,即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種普遍的情緒,它源於人類的競爭,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生物學意義。

(5)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由主觀推測而產生的一種複雜的不良心理。猜疑心理重的人常常疑心重重,總覺得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計自己。這種人不但在社交中不信任他人,而且還會產生心理疾病,比如強迫症。

10.3.1.4 性心理問題

青少年的生理變化使他們渴望了解人體解剖以及性器官的構造特點和功能,所以需要進行與之相應的性心理知識的傳授和性道德意識的啟蒙,引導其形成健康的性心理,如果這一方麵的工作沒有做好,青年學生可能會麵臨性心理問題的困擾。

性心理障礙又稱性變態或性行為倒錯,是指性行為明顯偏離正常的一組心理障礙,表現為對性對象的歪曲和滿足性欲衝動的方式違背了社會道德和社會習俗,甚至違反法律。青年學生的性心理障礙最常見的是同性戀和戀物癖。

(1)同性戀

同性戀是指成熟的個體在正常的社會生活條件下對同性存在著持續的性愛傾向,伴有或不伴有同性間的性行為。同性戀是一種性取向或指向,具有同性戀取向的成員對與自己性別相同的同性產生愛情、性欲或戀慕,具有這種性取向的人稱為同性戀者。同性戀有時候也可以用來描述同性性行為,即同性成員間發生的性行為,而不管參與者的性取向如何。對於同性戀的定性,目前各國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國內學術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目前大多數人還是將之視為一種性對象倒錯的性變態,需要進行一定的幹預和治療。

(2)戀物癖

戀物癖指通過收集和接觸異性穿戴的物品來引起性興奮與性滿足,以男性多見。患者不是對異性產生直接愛戀,而是對異性使用的非生命的物品產生強烈的興趣,必須占有它們方心滿意足。由於所戀物品多半是與異性身體接觸的東西,如內衣褲等,所以,患者往往采用非正常手段(如偷盜)而獲得。

10 。3 。2 正確看待心理問題

如果人們對心理問題的重視程度可以達到或接近對待生理疾病的程度,這個問題就沒有必要談下去。從生理學角度出發作一個類比。我們知道,痛覺是有機體受到傷害性刺激所產生的感覺,它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痛覺是有機體內部的警戒係統,能引起防禦性反應,具有保護作用。那我們就從這一點來說心理問題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問題其實也是個體的心理係統受到傷害性刺激後所產生的反應,它也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心理問題是個體心理的警戒係統,能起防禦性作用,具有保護作用。通俗一點說,如果個體的心理出現了問題,我們就可以下結論說,你的心理係統受到了威脅,需要采取措施將這種威脅解除。意識到這一點,個體就應該做到:

10.3.2.1 平常心看待心理問題

這裏指的平常心有兩層含義:① 從個體角度出發,出現心理問題是正常的,更可以說,如果出現了心理問題說明個體的心理防禦機製還是有能力的,能起作用的,管用的。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心理上的困惑和問題,出現心理問題是正常現象。② 從社會角度來說,應真實地反映社會中存在的心理問題的狀況,不可為了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誇大其詞,危言聳聽。

10.3.2.2 積極應對心理問題

以平常心看待心理問題是積極應對心理問題的第一步,積極應對心理問題是以平常心看待這一問題的延伸。積極應對心理問題不僅僅指問題出現之後,而且還包括在問題沒有出現之前的預防教育問題。在積極應對心理問題這個主題下,提高個體的心理素質似乎顯得更為重要。

對待心理問題的態度關係到心理問題的解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這是個需要特別關注和思考的話題。

小資料———十種正常的異常心理現象

精神正常並不意味著沒有一點問題,關鍵是這些症狀的產生背景、持續時間、嚴重程度以及對個體和環境的不良影響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現短暫的異常現象,時間短,程度輕,尚未達到精神疾病的標準,下麵這些症狀就屬於此類:

疲勞感:通常有相應的原因,持續時間較短,不伴有明顯的睡眠和情緒改變,經過良好的休息和適當的娛樂即可消除。

焦慮反應:焦慮反應是人們適應某種特定環境的一種反應方式,但正常的焦慮反應常有其現實原因(現實性焦慮),如麵臨高考,但可隨著事過境遷而很快緩解。

類似歇斯底裏現象:多見於婦女兒童,如女性和丈夫吵架盡情發泄、大喊大叫、撕衣毀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脅自殺。兒童可有白日夢、幻想性謊言表現,把自己構想的內容當現實。這是由於中樞神經係統發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強迫現象:有些腦力勞動者,特別是辦事認真的人反複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識到沒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某個人、反複檢查門是否鎖好等,但持續時間不長,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

恐怖感: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時仍會出現恐怖感,有時也想往下跳,甚至想到跳下去是什麼情景,這種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糾正不再繼續思考,屬正常現象。

疑病現象:很多人都將輕微的不適現象看成嚴重疾病,反複多次檢查,特別是當親友、鄰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後容易出現。但檢查如排除相關疾病後能按醫生的勸告,屬正常現象。

偏執和自我牽掛:任何人都有自我牽掛傾向,如走進辦公室時,人們停止談話,這時往往會懷疑人們在議論自己。這種現象通常是一時的,而且經過片刻的疑慮之後就會省悟過來,其性質和內容與當時的處境聯係緊密。

錯覺:正常人在光線暗淡、恐懼緊張及期待等心理狀態下可出現錯覺,但經反複驗證後可迅速糾正。成語“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幻覺: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況下,可聽到“叩門聲”、“呼喚聲”。經過確認後,自己意識到是幻覺現象,醫學人士稱之為心因性幻覺。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覺,不能視為病態。

自笑、自言自語:有些人在獨處時自言自語甚至邊說邊笑,但有客觀原因,能選擇場合,能自我控製,屬正常現象。

(資料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