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穩定的情緒生活
情緒直接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類疾病中,由心理因素、身心失調引起的心因性疾病占50%~80%。情緒、情感與人的身體健康的關係如此密切,是因為情緒、情感形成的內在規律。在情緒的形成過程中,有一個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即生理的喚醒,這是認知形成中所沒有的。通過情緒、情感,人的心理能量與生理能量之間互相交換,形成明顯的互動關係。情緒穩定樂觀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準。心理健康的人,情緒較穩定,能較好地控製、調節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的喜、怒、哀、樂、懼等情緒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之中。心理健康的人,積極情緒(高興、喜悅、歡樂、輕鬆等情緒)多於消極情緒(憂愁、悲傷、苦悶、憤怒等情緒),既不狂喜也不絕望;該激動時當激動,需冷靜時便冷靜。
(5)健全的意誌品質
意誌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行動並克服內外困難的心理過程。意誌是人意識能動性的集中體現,是個性的重要精神支柱。堅強的意誌主要是指行為的自覺性、果斷性、自製性及堅持性等品質。心理健康的人能夠自覺地、獨立地確立行動的目的,並按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在實現目的的過程中能夠依據客觀情形的變化靈活地調整自己的行動方案,同時能根據活動的要求自覺調節和控製自己的行為,抑製自己不合理的欲望,能專注於某一學習或者活動,做事善始善終,堅持到底,尤其是在遇到挫折時,具有較高的承受力,能正確認識、處理和解決各種難題。
(6)獨立的人格特質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人保持人格的獨立完整性,培養健全的人格。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人格會對其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有顯著的影響。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個性內各要素的發展協調統一;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相一致;對人誠實,胸懷坦蕩,富有同情心;做事認真負責,有創造精神,自尊、自信又自重,等等。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標誌是:① 人格的各個結構要素都不存在明顯缺陷與偏差;② 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③ 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行為;④ 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征。
(7)協調的行為表現
所謂行為協調,是指人的前後行為表現是一貫的、統一的,而不是反複無常的;行為的內在反應和外在行為表現一致;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即具有與大多數同齡人相符的心理行為特點。行為反應適度則是指行為反應的強度與刺激的強度相協調,既不異常敏感也不異常遲鈍,能對強弱不同的刺激作出適度的反應。符合心理健康的行為協調標準的人,思想與行動是統一的、協調的,思維邏輯性強,說話有條有理,行動有條不紊,做起事來按部就班。心理不健全的人,思維紛亂,思維時有矛盾,言行不一,經常說的與做的不一致,語言支離破碎,語無倫次,行為是矛盾的,做事有頭無尾或三心二意,處理事情毫無秩序。
應該指出,思維靈活、行為敏捷是人的良好的心理品質,它與行為不協調是兩件事。行為敏捷是受思維靈活所支配的,思維靈活與行為敏捷是統一的、協調的。行為不協調反映了思維與行為的不一致,是思維與行為失調的表現。一個人行為不協調不能由一兩件事的行為表現來判斷,而是應根據經常的行為表現進行全麵的分析來判斷。
10 。1 。3 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目標是探究人類不同行為產生的原因,通常從先天與教養,或者說是遺傳與環境這個角度對其進行解釋。譬如,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這種現象可能是由於他的某些生物學特征造成的,他可能從父母的任一方中秉承了易於出現沉迷行為的傾向。另一方麵,也可以認為人們天生就有或者沒有沉迷於某一事物的傾向,他們對網絡迷戀成癮是由於其成長的社會環境所造成的。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將直接影響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是致力於改變社會環境,像孟子的母親一樣,三次搬家來改變兒子的生活學習環境呢?還是設法改變這些人的特質,就像關公一般為治箭傷刮骨療毒?這就需要你能分辨出是先天還是教養在成長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總體上可以分為內在因素和環境因素。
10.1.3.1 內在因素
從本源上來說,個體的生理因素是影響其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生理因素包括個體的身體素質、內分泌腺體活動、生理病變等,母體懷孕期間的情緒、藥物、營養等因素,分娩過程中出現的早產、難產、窒息等異常現象。
一些生理疾病的發作會影響心理健康。這種影響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生理病變直接影響了神經係統或者是內分泌係統,進而影響心理健康;二是生理疾病使個體經受了很大的精神和心理折磨,從而出現一係列心理問題。
青春期的性發育也是影響人心理健康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性發育給青少年帶來較強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衝擊。例如,女子的月經和男子的遺精,常常給性心理懵懂的青少年產生羞恥感、罪惡感,從而出現焦慮、煩惱甚至恐慌的心理;這些同時又給他們帶來了探知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的好奇心。
近來研究證明,母親懷孕時期的情緒、用藥情況、分娩狀況會對兒童的後天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當母體產生一定的情緒活動時,自主神經係統激活內分泌係統,使其分泌的激素直接注入血液,這些激素通過臍帶傳送給胎兒,使胎兒也產生相應的情緒特征。追蹤研究發現,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的情緒長時間處於高度紊亂狀態,其胎兒出生後適應環境比較困難,一般出現多動、貪吃、哭鬧和不安等現象,這是因為母親的高度情緒混亂導致胎兒的自主活動水平過高,而且這種影響是長期的。另外有研究證明,母親在妊娠期的用藥情況也會對兒童的情緒和智力產生影響;早產兒和分娩時缺氧的嬰兒更有可能在情緒和智力方麵出現問題。
在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諸多內部因素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麵,即主觀因素。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觀等主觀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是影響一個人所具有的一定的個性品質。具有適合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人,能夠正確地看待挫折、打擊、磨難等問題,在千變萬化的現代社會生活中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10.1.3.2 環境因素
洛克認為,人生來就是一張白板,後天影響就是畫筆,在白板上畫上什麼東西,白板就會向你展示出什麼樣子。這就是著名的“白板說”。該理論著重於環境對個體發展的顯著作用。個體生活的周圍的所有都應該算作是他的環境。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的心理產生巨大影響的主要是社會環境,尤其是其中的社會文化因素,也就是個體所處的社會關係和文化教育背景,涉及社會製度、經濟狀況、生產水平、風俗習慣、倫理道德以及所受到的教育等等。這些因素極大地影響著心理現象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的方向。可以說一個人的個性、心理品質、行為方式等都是這些因素刻畫的結果。個體需要對多變的環境因素做出多麵的適度反應,否則容易出現心理障礙,甚至是心理疾病或精神問題。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談環境因素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
(1)家庭教育因素
對人的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環境因素是家庭。這一論斷在精神分析領域尤為看重。家庭所提供的早期教育為個體一生的發展埋下了伏筆。對早期教育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家庭教育方式單調、貧乏環境中成長的兒童,其心理發育將受到嚴重阻礙,並且會抑製他們的潛能發展。
家庭環境中以父母對子女的態度與教育是最為關鍵的影響因素。心理學家埃裏克森(E 。Erikson)指出,如果個體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懷,而經常遭受忽視、冷漠、拋棄、敵視或者虐待,他們長大後則會不信任他人,缺乏安全感,不能自信地對待所處的環境,時常感受到持續不斷的焦慮,並且很可能產生神經官能症的精神防禦症狀,他們將用這種方式去應對所看到的世界。另外,家庭正常結構的破壞,如父母不合或離異、繼父(母)虐待以及親人死亡等,常常會使一個人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溫暖,備受精神磨難,從而造成心理創傷。反之,如果父母能在兒童早期與之建立良好的關係,尤其是得到母愛就會使兒童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視的,就會發展自己的價值感,生活中的挫折與磨難就不會輕易毀壞其建立起來的心理世界,為以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父母與兒女是個關係概念,也是個角色概念。一定程度上說,父母與子女一同誕生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在養育兒女、教育其成長的過程中每天都會像其子女一樣麵臨著新的情況,認識到要對子女施加影響隻是第一步,對其進行教育還要注意方法與技巧。隻有這樣,父母才會和子女一同成長,這樣的關係和角色才會具有連續性與和諧性,從這種家庭中走出來的子女才會真正心理健康。
(2)學校教育影響
學校因素對個體的影響是對家庭教育的影響的延伸,確切地說是教育的延伸。單從個體一生的發展階段來看,學校在塑造人的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相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更像是專業教育:專門的場所,專門的管理機構,專門的時間,專門的施教者,專門的考察方式。學校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途徑應該包括所有的事件總和,其中較為突出的有兩個方麵:人際關係和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