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質理論的最大貢獻在於在其理論結構基礎之上開創了人格測量技術。現在管理心理、臨床實踐、教育心理、發展心理、心理健康以及人事選拔等各行業都顯示了人格測驗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不容置疑地,它在心理學界已經是一種被普遍認可的工具。特質理論的另一貢獻在於運用了統計方法來探索人的本質和特點,這樣使結果更具客觀性和說服力。例如,卡特爾在奧爾波特的形容詞表基礎上,先是運用了聚類分析法得到了表麵特質,然後再運用因素分析法發現了表麵特質背後潛在的根源特質。
同樣,特質理論也遭到了許多方麵的批評。其一,人格特質理論認為特質具有跨情景一致性,該觀點目前仍有很大爭議。有學者認為,特質具有時間上(縱向)的穩定性,而不具有空間上(跨情境)的一致性。事實上,情景和人格一樣都會對行為產生影響。例如,在課堂上嚴肅、不苟言笑的老師在家裏可能是個詼諧、活潑開朗的人。其二,特質理論隻是描述型的,它並沒有對“行為是如何發生的”、“人格是如何發展的”等問題進行深入闡述。雖然艾森克對產生人格差異的生理基礎作過介紹,但從總體而言,特質心理學並沒有從基於描述的框架中跳出來。其三,特質理論過多地著眼於人格的遺傳因素,而忽略了環境的作用,而且也沒有研究個體內部相互衝突而導致人格發展的動態變化過程。因此,特質理論並沒有揭示人格的全貌。其四,特質理論注重在共同特質量的差異方麵的研究,而對個體特質研究甚少,因此,並不能顯示個體人格的獨特性。
9 。2.3 其他人格理論
9.2.3.1 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本性和有意識經驗的重要性,重視個體的成長潛能和自我實現。該理論尤其注重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概念,認為自我實現是指個體不斷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與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潛能的傾向,它是人格發展的一種基本驅動力。對於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來說,歌手唱歌,畫家畫畫? ?這些都是自我實現的表現。人本主義還認為,人類天生就有一種自我實現的動機,這種動機驅使個體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變化和完善。
馬斯洛、羅傑斯(C 。Rogers)等都是人本主義的傑出代表人物。馬斯洛關注心理健康的、完整的人,他將人類的需要從低級到高級劃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羅傑斯認為自我概念包括兩部分:現實自我(real self)和理想自我(ideal self)。現實自我是個體對自我的現實狀況和實際行為的知覺;理想自我是指個體最希望成為、最向往的自我。他認為,人格一致性主要表現在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一致性,而不是人格各個成分之間的一致性。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越一致,人格特質就會傾向於表現為合作性強、工作效率高、反應快、容易相處等。生活中,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總會有差距,正是這種差距的存在促使個體積極追求自我實現。此外,羅傑斯還創立了“以人為中心”、“交朋友小組”等心理治療方法。
人本主義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快樂、富於創造性的健康人格上,這是它的一大進步點。然而,它同樣也存在一些不足。對人本主義的一個主要批評是:人本主義過度依賴現象學,不夠科學化。有心理學家指出,人本主義的大部分內容都是用意誌或信念來解釋人的行為,這顯然不能通過科學方法來分析。另外,人本主義治療法依賴患者自己的評估,它隻是通過談話來了解患者的心理,這未免過於簡單,而且可能會有偏差。這使很多人對人本主義心理治療法的有效性提出了疑問。
小資料———“以人為中心”案例
諾拉,27歲,患有厭食症。當她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她出於天性玩吵鬧的遊戲,這使母親撤回了對她的愛。隻有當她穿著整潔漂亮的衣服、對長輩彬彬有禮時,母親才會表示讚賞。為此,她的自尊感極低,並為了達到母親心目中的理想形象而堅持不懈。所以可以看出,價值條件使她喪失了與好動、頑皮自我的聯係。進入少女期後,在學校裏她又必須達到同伴認可的標準,達到媒體、廣告和雜誌所規定的苗條標準。
在治療師的幹預和建議下,她開始重視自己的積極方麵(她其實很聰明,在處理辦公室業務和行政工作時很能幹)。通過運用意象使她意識到厭食症是消極的,她必須學會解放自己而不是將此視作人生的財富。她接受了自己不可能完全掌控生活,學會了有時必須帶著不確信生活。在長達兩年的治療之後,雖然她的厭食症沒有完全消除,但是她已經能夠容忍苛刻的工作,並結交了新男友,兩人的感情真摯。
(資料來源:[英]瓦爾·西蒙諾維茲,彼得·皮爾斯著 。人格的發展 。唐蘊玉譯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9.2.3.2 學習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強調遺傳因素對於人格的影響,與此相反,學習理論非常注重環境因素對於人格形成和發展的作用。傳統的學習理論(即行為主義)認為,行為和人格基本上是由外在環境決定的;人與人之間的人格差異,也是由於不同的環境因素所引起的。這顯然與精神分析理論有重大分歧,為了調和精神分析人格理論與傳統行為主義人格理論之間的矛盾,後來的學習理論者(如班杜拉)在研究中加入了認知成分,從而豐富並拓寬了行為主義對於人格的認識。
班杜拉(A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行為既不是由內部事件決定的,也不是由外部社會環境決定的,而是由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決定的。該理論強調人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也強調人的認知(內在)方麵。班杜拉認為人、行為和環境三者構成了一個彼此互相影響的複雜的係統,因此,他提出了交互決定論的概念。在該模型中,人、行為和環境三者間的影響是雙向的,其中任何一個變量都會影響其他兩個變量。在不同情況下,各個變量的強度有差異,有時環境對行為起主要作用,有時內因對行為起主要作用。例如,你本來是一個不喜歡運動的人,但如果一個你心儀已久的人邀請你一起去做運動,你可能會答應。而且,在運動過程中,你發現自己非常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久而久之,你可能會喜歡上運動。這個例子中外因(一個心儀已久的人)影響了你的行為,後來,這一行為又反過來影響你自己(喜歡上運動)。
此外,班杜拉還提出了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概念。自我效能是個體對自己能夠實施某一行為的能力的知覺,即指個體相信自己的能力的信念。當個體確信自己能夠完成某一任務時,即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時,他才會努力進行這一行為;反之,他則會逃避或者放棄這項任務。因此,自我效能對於行為有更好的預測作用。比如說,人們通過跑步等方法來達到減肥的目的,但事實上為什麼隻有少部分人真正實現了減肥的目的呢?班杜拉認為關鍵在於自我效能感,即隻有當減肥者相信他們自己能夠做到時,減肥才能成功。
社會學習理論將認知變量引入自己的理論體係中,不但彌補了傳統行為主義的一些缺陷,而且把行為主義人格理論和認知人格理論聯係起來。但是,它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該理論強調人和環境的交互作用在人格發展中的作用,卻忽略了遺傳因素的影響,其次,班杜拉雖然關注環境因素在人格形成和造成個體差異中的作用,但卻沒有深入探討自我效能等心理變量是如何產生的,再次,班杜拉過分強調了觀察學習在人類學習和人格發展中的作用,從而沒有充分關心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9.2.3.3 認知理論
“兩個人從監牢的鐵柵欄中向外看,一個人看到泥土,而另一個人則看見星星”。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人的認知方式或信息加工方式存在很大差異。
認知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目前它已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流方向。認知學派從人的信息加工方式角度描述了行為模式的一致性,以此來對人格問題進行探討。認知人格理論學家認為,不同人之間的人格差異是由於人們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造成的。凱利(G 。Kelly)的個人構念(personal construct)理論是其中重要的認知人格理論之一。
凱利指出,人格形成的關鍵不在於外界環境世界,而在於個體知覺、分析和解釋事件的各種方式,這種方式就是構念。一種構念是一種觀點,一種看法。人們用各種構念來解釋和預測現實中的事件,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為,如果預測被證實,那麼該構念就會被保留;反之就會被取代或修正。例如,你根據過去的經驗,認為“他是一個幽默的人”,如果在之後觀察所得的信息中,證實了他真的是一個幽默的人,那麼這個假設就會繼續留用;反之,你就會放棄這個假設,去重建新的假設。凱利認為,人格就是一整套構念係統,構念是基本的人格單元,認知結構就是人格結構。構念係統是一個人的觀念係統,它代表了個體對於事物的看法,決定著個體的思想、認知、行為。個體之間的人格差異主要來自於人們構念外部世界的方式不同。
凱利十分強調人的主動的認知活動對行為的作用,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他把每一個人都看作科學家,認為他們自己能建立各種構念來解釋和預測外在事件。然而,該理論過分強調了認知活動的作用,把人格看作是一整套構念係統,從而忽視了客觀現實的重要性,忽視了動機、情緒成分等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另外,該理論的有些概念比較模糊,它也沒有探討人格是如何發展的這樣一個過程,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對當前行為環境的構念上。
以上五種人格理論對於人格的解釋各有各的側重點,也各有各的價值。在對待這些人格理論時,我們不能對其中一種全盤否定,也不能對另外一種全盤肯定。五種人格理論就好比“盲人摸象”,五個盲人分別摸到了大象的不同部位,就在心裏覺得大象是什麼樣子,其實,他們每個人說的都沒有錯,但又沒有哪個人說的十分完整。斯坦福大學教授津巴多(P 。Zimbardo,2003)曾作過一個生動的比喻,他說,如果我們把人比作一部汽車,那麼:特質理論描述了它的所有部件和構造;精神分析理論為它添加發動機和燃料;學習理論提供了車輪、指標信號和其他操作儀器;人本主義把人請到了駕駛座上,這個人意欲駛向一個獨特的目標,並從達到目標和旅途本身中汲取快樂;認知理論則為旅行加上種種注釋,使所計劃、組織的旅行方式符合人為實現目標所選擇的心理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