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2 注意與認知資源分配
(1)認知資源理論
1973年,卡尼曼(D .Kahneman)在其著作枟注意和努力枠一書中提出,注意是人能用於執行任務的數量有限的能量或資源。為了完整地識別一個刺激,就需要資源。如果刺激較複雜,需要的資源就多。如果同時呈現幾種複雜的刺激,資源可能會很快耗盡。如果給資源已耗盡的人再呈現另外的刺激,這些新異刺激將不被加工。這種理論稱為認知資源理論(cognitive capacity theory)或能量分配模型。卡尼曼提出了一個資源分配的模型。他認為人可得到的資源與喚醒(arousal)相聯係,其數量也可因情緒、藥物等因素的作用而發生變化。決定注意的關鍵是所謂的資源分配方案,它本身又受到幾個因素的製約:受製於喚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當時的意願和對完成任務所需能量的評價。當然,個人的長期傾向也起作用。在這幾個因素的作用下,分配方案體現出注意選擇。
卡尼曼假定,新異刺激並不能用完所有資源。相反,認知係統描繪了一個階段,資源在這裏被分配來對新異刺激進行加工。認知資源的分配是靈活的,並且人可以對其進行控製。人不是新異刺激的奴隸,他們能把有限的資源轉移到重要刺激上。個人的長期傾向反映了不隨意注意的作用,即將能量分配給新異刺激、突然動起來的東西和自己的名字等“異常事件”。當時的意願體現任務的要求和目的等。對完成任務所需要的能量評價是一個重要因素,它不僅影響可得到的能量,使其增多或減少,而且極大地影響分配方案。卡尼曼的理論是一種一般任務資源理論(task‐general resources theory)。這種理論認為,人的認知資源或能量是一般的而不是特殊的。該理論預言:① 由競爭的刺激源產生的幹擾不是特殊的。人同時做兩件事會感到困難並非由任務幹擾引起,而是任務需要的資源超過了人的資源總量。隻要活動所需要的資源不超過人的資源總量,人就能夠同時做兩件事。② 如果加工需要的資源超過人本身擁有的資源總和,而人又試圖同時做第二項任務,那麼第一項任務的成績將會下降。③ 人的注意資源分配很靈活,它可以改變以適應新異刺激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人可以一邊騎自行車,一邊聽音樂。但是,大多數人卻難以一邊看電視一邊看書。這是支持一般資源理論的有力證據,說明性質相似的兩種任務難以同時完成,而對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任務,則能比較容易地分配注意。
與一般任務資源理論相對應的是特定任務資源理論(task‐specific resources theory)。這個理論主張,人的認知加工的資源或能量不是一般的,而是特殊的。這種理論預言:不同性質的任務可以同時並存,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同時完成兩種性質不同的任務,一旦任務之間的性質有相交或產生疊加,幹擾就會產生。
注意資源理論仍有許多難以解釋的現象,因而產生許多爭議。最困難的問題是:什麼是認知資源(cognitive resources)或能量?卡尼曼將心理資源比喻為可供消耗的內心努力(the expenditure of mental effort)。他認為,心理任務需要與物理任務相似的努力。但是另一些學者則持不同觀點,認為心理資源更像是“心理工具”而非能量供給。特定任務資源理論認為必須通過詳盡的任務分析才能對資源或能量的特征進行描述,也就是說,必須先分析單一任務。但是,什麼是單一任務?假如將任務一步步地分析下去,就會發現所謂單一任務並非是獨立的,而是許多子任務的總和。另外,如何界定任務是否是同一性質也同樣困難:到底是按注意的接受渠道(如聽覺和視覺)來分,還是按注意加工的材料(如看圖和看單詞)來分?也缺乏一致意見。
(2)雙加工理論
在認知資源理論基礎上,謝夫林等人(R 。Shiffrin&;;amp;W 。Schneider,1977)進一步提出了雙加工理論。他們認為,人類的認知加工有兩類:自動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和控製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自動加工是自動地進行的,不需要注意,因而不受認知資源的限製。這些過程由適當的刺激引發,發生得比較快,在習得之後其加工過程較難改變。控製加工受意識控製,需要注意,因而受認知資源的限製,但可隨環境變化而不斷進行調整。意識加工經過大量練習後,有可能轉化為控製加工。這種理論可解釋許多注意分配的現象。在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中,其中一種或多種已經自動化,不需要個體再消耗較多的認知資源,因而個體可以將注意集中在其他認知過程上。如同學們可以一邊聽課一邊記筆記,記筆記的活動是熟練的、自動的。但小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很難,因為對小學生而言,聽課和寫字都不熟練,此時分配注意就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