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注意的認知理論和生理機製(1 / 3)

4.5.1 注意的認知理論

4.5.1.1 注意的選擇功能

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心理學家對注意的選擇功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並且提出了大量的理論模型,這些理論模型解釋了注意的選擇作用的本質,及人腦對信息的選擇到底發生在信息加工的哪個階段上。

(1)過濾器模型

切裏(E .Cherry,1953)在雙耳分聽實驗中發現,被試追隨耳的信息受到注意,因而能得到進一步加工,非追隨耳的信息未被注意而不能得到加工。英國心理學家布魯德本特(D 。Broadbent,1958)在實驗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注意的過濾器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大腦皮層的加工能力非常有限,當信息通過各種感覺通道進入神經係統時,要經過一個瓶頸式的過濾器,通過過濾器的信息受到進一步的加工而被識別和儲存,其餘信息則被阻止在高級中樞之外。這種過濾器按照“全或無”的原則進行工作,當一個通道通過信息時就關閉其他通道。因此,該理論也被稱為單通道理論,該理論認為過濾器位於知覺之前,所以信息選擇發生於信息加工的早期階段,故稱早期選擇模型。

(2)衰減器模型

有證據表明,一些特別強烈的刺激或對於信息接收者特別有意義的信息,即使不是從追隨耳進入加工係統也能被識別,於是美國心理學家特瑞斯曼(A . T reis‐man,1964)提出衰減器模型。衰減器模型認為,信息通道中的過濾裝置是按照衰減方式工作的,但特別有意義項目(如自己的名字)的激活閾限較低,因此能被激活和識別,這一過濾裝置被稱為中樞過濾器。看來,選擇注意不僅取決於感覺信息的特征,而且取決於中樞過濾器的作用,所以又被稱為中期選擇模型。

小資料———雙耳分聽實驗

在一項實驗中,切裏給被試的兩耳同時呈現兩種材料,讓被試大聲追隨從一個耳朵聽到的材料,並檢查被試從另一耳所獲得的信息。前者稱為追隨耳,後者稱為非追隨耳。結果發現,被試從非追隨耳得到的信息很少。當原來使用的英文材料改為法文或德文呈現時,或者將課文顛倒時,被試也很少能夠發現。這個實驗說明,從追隨耳進入的信息,由於受到注意,因而得到進一步的加工、處理,而從非追隨耳進入的信息,由於沒有受到注意,因此,沒有被人們所接受。

1960年,格雷(J 。Gray)等人在一項實驗中,通過耳機給被試兩耳依次分別呈現一些字母音節和數字,左耳:ob 2 tive,右耳:6 jec 9,要求被試追隨一個耳朵聽到的聲音,並在刺激呈現之後作出報告。結果發現,被試的報告既不是ob 2 tive和6 jec 9,也不是ob 6,2 jec,tive 9,而是objective。格雷的實驗證明,來自非追隨耳的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

(3)晚期選擇模型

晚期選擇模型認為,選擇性注意發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過濾裝置位於知覺加工和工作記憶之間。該模型假定,所有輸入信息都到達了長時記憶,並激活其中的相關項目,然後競爭工作記憶的加工,知覺強度高的或意義較重大的信息獲得進一步的係列加工,然後做出反應。這個模型能很好地解釋注意分配現象,因為輸入的所有信息都得到了加工;也能解釋特別有意義的信息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因為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這些項目激活閾限是很低的。但是,這個模型假設所有輸入信息都被中樞加工,所以這個模型並不經濟。

(4)多階段選擇理論

上述三種理論都假定注意選擇發生在信息加工的某個特定階段上,這意味著信息加工係統是非常刻板的。這種刻板的描述不能說明注意選擇複雜靈活的事實。於是,約翰斯頓(W .Johnston,1978)等人提出了一個較靈活的模型,認為選擇在不同的加工階段上都可以發生。這就是多階段選擇理論。這種理論主張,選擇發生的階段依賴於當前任務的要求,而且在選擇之前加工的階段越多,所需要的認知加工階段也越多。打一個形象的比喻:一個富豪的兒子結婚時向親朋發出了請帖,隻有持有請帖的人才能進入豪宅(早期選擇),但進入豪宅之後,由於主人的精力有限,所以隻能比較周到地照顧到非常重要的客人(晚期選擇),對於一般的客人,隻能保證吃好喝好,別的就顧不上了。多階段理論更加有彈性,強調任務要求對選擇階段的影響,避免了過於絕對化的假設所帶來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