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性格的科學(11)(3 / 3)

有些人恰恰與這種富有同情心的人相反,他們敗壞他人的興致,並且總是對他人橫加幹涉。這個世界,在他們眼中就是悲哀和痛苦的無底深淵。他們勉強度日,似乎對生活的重負早已不堪忍受了。他們誇大了每一個小小的障礙,在他們眼中,未來變得暗淡無光且令人沮喪,更重要的是,在別人歡天喜地時,他們會不惜一切也要把卡珊德拉式的悲哀預言說出來。他們是不折不扣的悲觀主義者,無論對他們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是如此。在他們周圍,若是有人得到了幸福,他們馬上就會心神不寧,焦躁不安,他們總是企圖發現事情令人沮喪的一麵,對此他們樂此不疲。他們不僅借助語言,還利用幹擾性的行動去促成這種不幸的發生,他們希望以此阻止他人快樂的生活及享受人類間的友誼。

(二)思維過程和表現方法

有時,人們會覺得某些個體的思維過程和表現方法是如此地矯揉造作,所以我們不可能感覺不到這一點。有些人的想法和言談舉止,會使人感覺好像一些警句和格言就浮動在他們的思想地平線上。他們隻要一開口說話,你就能知道他們將要說些什麼。他們所說的話,似乎取自於最糟糕的報紙上的陳詞濫調,而且他們的話聽起來就像是一本廉價的小說,此外,俚語、行話或技術性的詞彙充斥在他們的話語中。通過這種表達方式,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某一個人。有一些他們所使用的語言或詞彙,是人們不曾使用或不能使用的。在每一個句子裏,都能找到他們粗野而庸俗的風格,就連說話者本人也會因此倍感詫異。這證明,說話者在使用這些詞彙和表達方式時,根本不會想到他人對此可能做出的批評。當他們不假思索地用從通俗小報和電影中學來的陳詞濫調或俚語來回答每一個問題時,他們其實是在判斷和批評他人缺乏同情心。無須贅述,這些人不能用任何別的方式進行思考,同時他們心理和智力的遲鈍也被這種思維方式所證明了。

(三)學童的不成熟性

我們經常可以碰到這樣一些人,他們在學生時期就已經停止了發展,而且從未達到過“中學”階段,這就是他們給人留下的印象。不管是在家裏、工作中,還是在社會上,他們都好似學童,急切地傾聽,同時在迫不及待地抓住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對於在各種聚會中提出的問題,他們往往急於回答,他們似乎想讓每個人都知道在這個話題上他有很多知識,並等待著別人給他們一個很高的評價。唯有在固定的生活形式中,他們才能感到安全,這正是這些人的關鍵問題。他們若是發現身處一種學童的行為已經完全不夠用的情形中時,他們的內心就會被焦慮不安和重重疑慮所占據。在各種知識階層的人中,都出現了這一特征。在缺乏同情心的情況下,他們往往表現出枯燥乏味、嚴肅古板和難以接近的特征,或者,他們極力扮演一個精通各種知識的角色,仿佛每一學科包括其基本原理他們都很精通,而且一切都可以依據先決的法則和公式推演出來一樣。

(四)學究型及奉行原則的人

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例子就是“學究類型的人”,在對所有的活動和所有的事件進行分類整理時,總是依據一個他們認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對這一法則他們篤信不疑,也絕不會廢除這一法則。同時,一旦有些事情無法用這一法則做出解釋時,他們就會感覺不舒服,他們是不折不扣的枯燥乏味的學究。對此我們已頗有印象,由於自己總是心神不寧,總有一種不安全感,因此他們覺得必須把所有的生命和生活都體現在一些法則和公式中,隻有這樣,他們才不會對生命和生活感到恐懼和不安。當一種沒有法則和公式的情況出現在他們麵前時,逃跑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倘若他們遇到自己並不精通的法則,那麼他們就會像受到傷害一樣感到不悅。無須贅言,通過這種方法人們試圖獲得極大的權力。比方說,我們一定能在數不勝數的反社會的“拒絕服兵役者”的情形下明白,這些過分的個體動機就是無限製的虛榮心和無止境的對法則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