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性格的科學(9)(2 / 3)

人們和民族、教派及階級,可以因我們文化中一種根深蒂固的趨勢而隔絕起來。由此可能產生的唯一後果就是日漸式微的傳統之間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衝突。一些個體為了滿足他們個人的虛榮心,會利用某種潛在的矛盾促使一個組織和另一個組織相互戰鬥,這是它很容易做到的。這樣的階級——或是這樣一個個體,會覺得自己是相當優秀的,在評價他們自己的精神時也站在極高的位置上,同時極力展示他人的邪惡。其實,那些鬥士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他們個人的虛榮心,所以才極力強調階級和民族的差異。就像世界大戰及其後果一樣,不幸的事件倘若發生了,他們並不會遭受譴責,縱然是他們挑起了那些不幸的事件。這些惹是生非的人在體現自身的優勢和獨立意識時,會企圖以他人為代價,是因為他們會受到自己不安全感的追逼。而他們自己令人遺憾的命運和他們自己狹隘的天地,就是離群索居。顯而易見,他們在我們的文明或文化中是不會有太大的進步和發展的。

(二)焦慮

焦慮的色彩常存於厭世者的性格之中。焦慮這種性格特征相當廣泛。從兒童早期開始,個體就會在它的陪伴下成長,直到晚年,他的生活因此而充滿痛苦,他也因而不能聯係所有的人,他建立和平生活的希望也一並被其摧毀了,或者說,他卓有成效地為世界做出貢獻的希望被其摧毀了。恐懼在每個人的活動中都是無處不在的。外部世界,甚至是人們自己的內心世界,都會引起他們的恐懼。

那些害怕社會的人,會竭力地躲避社會。而孤獨或許是另一些人所害怕的。我們總能發現,在焦慮的人中,那些為人所熟知的個體大多會忽視同伴,而更多地考慮自己。若是有人對“他必須避免生活的所有障礙”予以假設,那麼,焦慮將會隨時跳出來為他提供增援。

一部分人在一開始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焦慮總是他們的第一反應,即便這件事情隻是離開家門,或是與同伴分離、得到一份工作,甚至是墜入愛河。他們極少與生活及同伴之間產生聯係,於是當每當境況一改變時害怕成了唯一伴隨著他們的心理特征。

這一性格特征,明顯地抑製了他們的人格發展和他們有助於世界福利的能力。顫抖和逃跑並非絕對必然的!如果一個人放慢了他的腳步,那麼他隻要以各種方式找到申辯和托詞就可以了。恐懼的個體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能意識到“他的焦慮態度來自於新情況的出現”這一點。

人們總是在想著過去或死亡,這一發現是很有趣的。一種不太顯著,所以也是深受喜愛的自我壓迫的方式,就是回想過去。為逃避所有責任和義務而尋找借口的人所具有的一種性格,就是對死亡或疾病的恐懼。它們總是很誇張地強調“萬物皆空,生命是短暫易逝的,未來是難以預測的”。天堂和來世的慰藉有著極為類似的功效。對於把存在於來世作為真正的目標的個體而言,現世的生活完全是一種極端多餘的奮鬥、不具有任何價值。第一種類型的個體會竭力避免所有的測試,其原因在於,他們的野心抵製任何一項試驗,他們不希望自己所真正追求的價值由此被揭露出來。對第二種類型的個體來說,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也是由於這同樣的上帝,同樣地努力超越別人的目標,同樣誇張的野心而使他們不能適應生活。

我們發現,兒童一旦獨處就會瑟瑟發抖,這是焦慮最早和較為原始的形式。他們的願望是不會因有人來到他們的身邊陪伴他們而得到滿足的。對別人的這種陪伴,他們還有其他的企圖。一個兒童如果被其母親撇下獨處,他在喚母親回來時就會有明顯的焦慮。這種姿態證明了一切都維持了原樣。實際上,這個母親在這兒與否並不重要。逼迫母親服侍他,並支配母親,是這個兒童更為關心的。這說明我們沒有讓兒童發展起任何獨立的精神,而是通過對待他時的錯誤方法給了兒童機會,讓他學會了強求他身邊的人給他提供服務。

人們都很清楚兒童焦慮感的表現形式。在黑暗或夜晚的來臨,促使其與環境或與所愛的人的聯係變得更為困難時,兒童的這種焦慮感會表現得更為明顯。可以說,由於夜晚而隔斷的聯係,由兒童焦慮的哭鬧所彌補。如果有人匆匆地走過這個兒童的身邊,那麼通常就會發生我們上麵描述過的一幕情景。他會提出讓別人把燈打開、陪在他身邊、與他一起玩耍等諸如此類的要求。他的焦慮會由於他人的遵從而煙消雲散,不過,一旦他的優越感受到了威脅,焦慮不安立即會再度出現在他身上,並通過焦慮感來使其支配地位得到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