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性格的科學(6)(3 / 3)

總之,我們總結出一個很久以來為人所理解的結論。對此,可以用《聖經》中一句著名的詩來表達:給予會比接受得到更多的祝福(It is morebles sed to give than to receive)。假如我們仔細分析這句話的含義就會發現,它指的是一種注重付出的觀念。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懂得付出、幫助或服務,個體會從這種行動中獲得相應的精神補償,就像懂得付出的人能夠得到來自精神方麵的恩賜。

此外,一味索取的人總是不知足的,他們會以幸福為借口,不斷索取想要擁有的物品。這樣的人從來不會關心他人的需求,並且,他們會幸災樂禍,他的頭腦中壓根就沒有和睦共處或友愛互助這些字眼。他希望別人受他的管轄和控製。他所期望的天堂是與現實相反的。他的觀念也是與眾不同的。總而言之,他的自負和其性格一樣讓人無法接受。

在其他人身上,虛榮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他們穿著奇裝異服,或是讓人感覺高高在上,他們會將自己弄得像猴子一樣,竭力給他人留下勇敢的印象,他們就像原始人一樣,自我意識膨脹,甚至想要在頭上插上另類的羽毛來使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很多人通過華麗的衣著來滿足自我的虛榮心。他們總會點綴著很多飾品,如同交戰雙方的武器一樣紛繁複雜,他們想憑借這些武器嚇跑敵人。有時,他們的虛榮心還會通過色情符號或讓人感覺輕浮的文身來表現。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雖然是用卑賤的手段做代價,但依舊無法掩蓋他們的目的:獲得他人的注意。或許,這樣的做法會讓有些人感到優越感,而其他人則是在體現出殘酷、孤獨感的時候才有這樣的體會。其實,這樣的個體比起有不良習性的人更加脆弱,他們隻是用殘酷來偽裝自己罷了。尤其是在男人中,他們看似渴望情感,其實卻缺乏社會感。被虛榮心控製,並希望他人遭遇困難的人,會拒絕所有要求他們提供更多情感的建議。這些提議會讓他們變得更固執。比如說,父母想獲得孩子的理解,而孩子卻從父母的悲傷中獲得滿足感。

我們已經發現,虛榮的人喜歡偽裝自己,希望先抓住他人虛榮的把柄,並控製他們。所以,我們不要被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的友善而欺騙。我們要隨時將他們看作是不友好的攻擊者。其實,他們渴望權力,並極力保護自己。這樣的人總會在戰爭的初期想方設法地讓對手放鬆警惕。因此,在第一階段,人們會認為攻擊者具有強烈的社會感。而在接下來的階段,攻擊者露出了本性,我們會看得更為清楚。我們會失望,會認為他們是雙麵的,然而,他們的本質隻有一個,也是不會變的,他們與人的交往最終會以失敗而告終。

如果說這樣的技巧繼續發展,就會類似於抓靈魂的遊戲。顯然,在參與過程中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才有成功的可能。這些人一直強調仁愛,並且貌似是在活動中表現出了對同胞的關切。可是,這些一般都是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的。所以,了解人性的個體就會小心翼翼。一名來自意大利的心理學家說道:“當一個人表現出極端性的理想狀態或當一個人的仁愛行為太過張揚時,我們就開始對他產生懷疑了。”當然,對此我們可以保留意見,然而,我們都承認這是正確的。總之,對這樣的人,我們可以輕易地進行識別。我們討厭奉承的人,他們會讓人不舒服,並且大家都會提防這樣的人。我們希望這類人可以停止這些行徑,轉而用溫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中,我們已經掌握了哪些狀況可以導致正常精神發展走向扭曲。站在教育的立場上,在這些實例中,容易出現困難的環節往往都在我們所探討的對周圍環境存在攻擊性心理的孩子身上。

雖然教師明白自己的使命,這樣的使命是貫穿於他們的整個活動的,可是,他們無法讓兒童體會到這些邏輯。如果想要達成目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確保孩子不會對環境產生攻擊性心理。我們要盡一切可能將孩子作為教育的主體,而不是教育的客體,就當孩子是與老師處於同等層麵的成年人。這樣的話,孩子就不會感覺受到壓迫或冷落,或是受到來自於老師的威脅和挑戰。從事實來看,我們的文化中存在錯誤的野心,這會讓我們的行為、思想、性格都受到影響,不能自由地發展。個體在其中會覺得深受困擾,這樣,會導致人格上的挫折,甚至完全的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