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性格的科學(6)(2 / 3)

為了更好地證明這個結論,我們再看一個案例。一個25歲的青年即將參加期末考試。可是,由於他對課程一點也不感興趣,所以並沒有用心。同時,他開始妄自菲薄,貶低自己,並且最終無法參加考試。童年時的他對父母充滿了怨恨,父母並不了解他,這對他產生了很大的負麵影響。因此,他會認為所有人都沒有價值,並且試圖將自己與外界隔離。

這是虛榮心在作怪,他逃避現實,盡量避免所有可以測試他能力的機會。如今,在考試前,他被這樣的思想折磨著,最終無法參加考試。所有這一切對他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因其他原因無法獲得好成績,他的自我意識或價值感就可以獲得挽救。他像是為自己尋找了一個保護神。在它的庇護下,他不會有危險,他以此來自我催眠,覺得因為疾病已經注定了他拙劣的生活現狀。從他避免考試的行為中,我們發現了虛榮的潛在形式。它驅使人在麵對重要情景時選擇逃避。他會想象自己失敗後失去一切的情景,其實,他明白那些不自信的人無法做出抉擇的秘密。

我的病人就是這樣的情況。其實,他對自我的認知也證明了這一事實。每當需要抉擇的時候,他就會突然變得虛弱。假如我們對於運動或行為模式情有獨鍾的話,這樣的狀況表明他們想要停下來,不想前進。

他在家中排行老大,而且是家中的獨子。他還有四個妹妹,在家中,唯一有資格上學的人就是他了。可以說,他是家中的頂梁柱,所有人都對他寄予厚望。父親總喜歡想方設法激起他的欲望,並且耐心地引導他,讓他意識到自己是可以做成大事的。因此,他比起其他人,更加有野心和抱負,他心中存在高遠的誌向。而如今,由於受到焦慮情緒的幹擾,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虛榮心就像是他的救星,讓他找到了退路。

我們可以看到,在虛榮心膨脹的過程中,是什麼阻礙了成功的步伐。社會感和虛榮心之間存在根本的矛盾,這對當事人來說,是最大的幹擾。雖然如此,我們依然可以觀察到,這類人從童年開始就已經將社會感拋棄,試圖過與世隔絕的生活,單槍匹馬地去尋找自己的夢想。可是,他們不會找到想要的東西的。所以,他們會抱怨現實的不公。這就是這類人的結局。他們總是想利用技巧來獲取權力,並向他人證明自己的正確性。對他而言,這是很有意義的,他自認為自己可以向他人證明自己的英明。然而,他人對此並不會接受,也不會在意。直到最後,虛榮的人依舊會相信自己勝利了。

這樣的行為是廉價的,所有的人都可以推測出他希望出現什麼樣的情景。所以,在實踐中,情況往往是這樣的:一個原本具備學習能力和智慧的個體,或者說他可以通過考試證明自己,卻因為一些錯誤的觀念而缺乏自信。他將現實看得太過殘酷,因此,認為自己處於高度危險當中。因此,他會變得緊張和焦慮。

在他看來,所有的一切都是毫無意義的,他會用自己是否贏得勝利來估量談話或語言是否有價值。這樣的情況是持續存在的,最終這個虛榮而有野心的個體會帶著錯誤的觀念陷入新的困難中,並且會喪失所有的幸福。隻有當一切都已成定局時,他才是幸福的。可是,當這些現實被忽略的時候,他所有通往幸福和成功的路也就都被阻塞了。而且,這件失敗的事在別人看來是可以獲得成功的。他完全有能力贏得他人的關注和敬佩,雖然他發現這是非常困難的。

假如他之前明明具備某一種優勢,他會發現很多人以與他競爭為樂。這個問題無法根除。每個人都不會主動去承認他人的優點。因此,隻剩下那些對自己做出錯誤判斷的可憐人。當一個人處於這種狀態時,他是無法和外界產生聯係的,當然也不容易獲得成功。沒有人能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遊戲者總是在毀滅和襲擊中不斷變換著角色。令他們痛苦的是一種在任何時候都要顯示自己優秀的想法。

假如一個人的聲望是通過為他人提供幫助而得來的,這就是另一種情形了。他的榮譽是自己得到的,並且,就算別人不承認也無關緊要。因此,當事人能夠用淡然的態度來麵對榮譽,因為他不會受到虛榮心的控製。最關鍵的就是自我主義是否強烈,及個人對自我提高的需求程度。虛榮的人總期待收獲。如果將具有社會感的人和這類人進行對比,前者所堅持的是這樣的原則:“我可以做什麼?”這就是二者在價值觀和性格方麵的明顯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