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人的行為(12)(2 / 3)

(三)女人所謂的低能

男人習慣於強調自己的優越位置是天生的,是女人的低能所造就的,以此來為自己的支配地位尋找合理的理由。女人低能這一觀念由來已久,而且廣為人知,似乎在所有民族中都存在這樣的觀點。這種偏見與男人的某種不安存在著密切的聯係,這種不安可能在反對母係氏族的戰爭年代就已經形成,那時的男人確實對女人很是不安,女人是他們焦慮的來源。我們經常在文學作品和曆史文獻中看到相關的描述。一位拉丁作家曾寫過:Mulieresthominisconfusio(女人使男人困惑、迷茫)。在神學會的書卷中,女人是否有靈魂是一個經常被大家爭論的問題,而且女人究竟是不是人的問題也在學術論文中進行了討論。對女巫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迫害和刑罰,就見證了這些錯誤。在那些早已被人們遺忘的年代,人們對於這個問題有著許多難以說清的概念和困惑。

在《聖經》的原罪概念和荷馬的《伊利亞特》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說法:女人是萬惡之源。海倫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觀點,一個女人使整個民族陷入不幸。所有的傳說和神話故事中都將女人描述得道德感淪喪,指責她們的邪惡、奸詐、背信棄義和朝三暮四等。“女人般的愚蠢”等說法甚至成了法律訴訟的專有名詞,這與對女人能力、勤勞和才能的貶低是一致的。在所有民族文學的比喻、奇聞逸事、訓誡和笑話中都充斥著對女人的貶低和攻擊。女人被指責為心胸狹窄、惡毒、愚昧無知等。

有關女人的卑劣低下的描述,有時甚至達到了非常尖刻的程度,比如斯特林堡、莫比烏斯1、亞瑟·叔本華2和奧托·魏寧格3等人。持這種觀點的隊伍不斷壯大,有為數不少的人也逐漸加入其中,他們認為女人應該放棄理想安於現狀,他們堅信女人低下,女人就應該是謙卑順從的。不管女人的工作價值是否與男人的相同,女人的勞動報酬始終比男人低是對女人及其勞動的進一步貶低。

通過對男女的智力和才能測驗的結果進行對比後,我們發現,在某些方麵男女之間確實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差異,比如男孩子在數學上表現得更好,而女孩子則在諸如語言一類的科目上表現出更好的天賦。男孩子在那些能夠培養其具有從事男性職業的學科上表現出更多的才能,但這隻不過是一種表麵現象。如果對女孩子的情況

1 莫比烏斯(Mobius,1790—1868),德國數學家、天文學家。其科學貢獻涉及天文和數學兩大領域。莫比烏斯發展了射影幾何學的代數方法。他在《重心計算》(1827年)一書中,創立了代數射影幾何的基本概念——齊次坐標。在同一著作中他還揭示了對偶原理與配極之間的關係,並對交比概念給出了完善的處理。他較早對拓撲學作了深入的探討並給出恰當的提法。此外,莫比烏斯對球麵三角等其他數學分支也有重要貢獻。——譯者注

2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國哲學家。意誌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觀上,持悲觀主義的觀點,主張禁欲、忘我。他堅持物自體,並認為它可以通過直觀而被認識,將其確定為意誌。意誌獨立於時間、空間,所有理性、知識都從屬於它。人們隻有在審美的沉思時逃離其中。叔本華將他著名的極端悲觀主義和此學說聯係在一起,認為意誌的支配最終隻能導致虛無和痛苦。他對心靈屈從於器官、欲望和衝動的壓抑、扭曲的理解預言了精神分析學和心理學。——譯者注

3 奧托·魏寧格(Otto Weininger,1880—1903),奧地利哲學家。魏寧格自少年時代起,就在自然科學、數學和人文科學方麵顯示出早熟的才能,其語言天賦尤其突出,16歲時曾打算發表一篇詞源學論文,內容是研究荷馬史詩中的希臘語形容詞。1898年進入維也納大學研習哲學,1902年以論文《性與性格:生物學及心理學考察》的第一部分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在獲得學位的同一天也正式皈依基督教。——譯者注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我們就會發現,所謂的女人能力較差的說法是無中生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