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人的行為(12)(1 / 3)

雇用女仆從事低下的工作這一習俗也強化了個體的男性掌握支配權的觀念,最後使他認為所有女人都認為她們不應與男人擁有同等的權力。在結婚前所有女人都應問她們的未婚夫這樣一個問題:“你如何看待男性支配權,特別是在家庭生活中的支配權?”盡管沒有人真正回答過這一最重要的問題。有的女人會有追求平等的願望,但也有一些人已經斷絕了這樣的想法。而對於男人,我們看到的是他們從兒童時期就堅信自己將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認為這是自己必須完成的職責,因此他們隻關心生活中那些有利於提高男人特權的反應。

所以說,兒童可以體驗到男女交往間的所有情形,並形成對男女關係的認知。對於女性的本性,在兒童的認知中,她們大多扮演著令人同情的悲哀角色,男孩並不認同這些角色,他們的發展具有鮮明的男性色彩。在追求權力的過程中,他認為隻有那些具有男性特質的和符合男性態度的目標才值得為之奮鬥。這些權力關係中表現出的典型的男性美德,都明顯地揭示出其起源於男性。雖然並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根據性別對性格進行劃分是公正的,但人們仍會將一些性格特征看作男性的性格特征,而另一些則被視為女性的性格特征。即使通過比較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心理狀態的差異,似乎可以找到一些證據證明這一劃分方式具有一定的公正性。但是要知道,我們所談論的並不是自然現象,而是人為形成的,我們更多的是在描述這一現象本身。由於被劃分到某一特定的群體內,個體的行為模式受特定的權力概念製約,而隻能在一定的範圍內得到發展,因此他們的表現便會存在差異。這些權力概念為他們指明方向,並迫使他們去尋找自己的位置。“男性的”和“女性的”這一性格特征的區分標準是不正確的。這兩種性格特征都是為了完成對權力的追求而產生的。即具有諸如順從和逆來順受性格特征的人,也會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其對權力的需求。即使兩個人身上都有對權力的需求,相較而言,聽話的兒童比不聽話的兒童可能擁有更多的優勢,也更能引人注目。我們之所以難以洞察到其心理活動,主要是因為個體對權力的追求常常是以較為複雜的方式展現出來的。

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男孩的男性身份成了他的一個重要的職責。他壯誌滿懷、渴求權力和優越感,這不容置疑地促使他去做一些符合其男子漢大丈夫形象的事情。僅僅知道自己的男性身份,對許多渴求權力的孩子來說是不夠的,他還必須做一些事情來證明自己確實是男子漢,正因如此他們渴求掌握特權。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們既要竭力做到出類拔萃以顯示自己的男子漢氣概;又要盡可能地橫行霸道,來向周圍的女人展現他的男子氣概。他們會根據遇到的阻抗的程度,決定是采取粗野頑固的反抗行為,還是以詭計和狡詐來達到他們的目的。

既然大家都總是按照享有特權的男人的標準來進行衡量,那麼也就不奇怪人們也總會用這種標準來衡量、鼓勵男孩了。最後男孩便會按照這個標準來審視自己,並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具有“男子氣概”或是否可以稱得上“大丈夫”。現在,所謂的“男子氣概”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但其本質不過是一種滿足自己自私自戀需求的東西,它憑借諸如勇氣、力量、責任等表麵上積極的性格特征,贏得勝利,獲得榮譽、頭銜,使自己變得冷酷、堅強以抵抗對“女性”傾向的渴望等,而給人以優越於他人或高人一等的感覺。獲得支配權在他們看來是一種男性美德,因此他們一直在堅持不懈地鬥爭著,以贏得個人的優勢地位。

因此,男孩們會向成年男人,特別是向父親學習,形成自己的性格特征。我們發現這種人為滋長的妄想在社會中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表現出來。從很早開始,男孩就被督促去贏得權力和特權。這就是所謂的“大丈夫氣概”,而在不良的情境中就會變成粗魯、野蠻和殘忍的行為。

因此,成為一個男人所得到的種種好處是非常誘惑人的。所以我們不應驚訝於許多姑娘的理想就是做一個男人,盡管這一理想無法實現,但她們將其作為判斷她們行為的標準,或作為自己言行的一種參照模式。在我們的文化裏,似乎所有女人都夢想成為男人!她們表現出一種急切的渴望,想要在男孩子的遊戲和活動中大顯身手。她們爬樹上牆,喜歡與男孩子一塊兒玩,討厭一切“女人氣”的活動,並遠遠避開,她們隻有在男性喜歡的活動中才能得到滿足。當我們明白對優勢的追求更多地表現在事物的象征意義上而不是具體的活動上時,那麼就能更好地理解人們對男子氣概的偏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