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人的行為(7)(3 / 3)

由於事件背後可能存在著很多不同的意義,我們絕不能將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看作一個簡單而孤立的現象,恰恰相反,我們必須結合它們的目標來做出估價。隻有了解某個現象在人們生活中所具有的全部價值,才能明白它的本質含義。隻有我們多次確認每一行為表現都是其行為模式在某一個方麵上的重演,我們才有可能了解他的內心活動。

當我們最終了解到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達成某一目標,了解到這些行為自始至終都受到目標和條件的製約時,我們就能夠明白在什麼地方人們最可能犯錯。這些錯誤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按照自己特定的生活模式,並以強化這一模式為目的來使用自己的心理能量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對任何事情都不加判斷、識別,隻是去接受、轉換和吸收那些來自於我們意識及無意識的所有感知。隻有科學能夠發現這一進程並使它被人們理解;也隻有科學才能改變它。在此,我們將用一個例子來總結我們對這一觀點的闡釋,並運用個體心理學的概念來分析、解釋每一個現象。

一個少婦來找醫生,抱怨說她對生活有著難以抑製的不滿,她覺得這種不滿來自於她終日為處理著各種各樣的職責事務而奔波忙碌。從外表上,就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性格急躁的人,因為她的雙眼總是不停地轉動著。她抱怨說,每當想要做一些簡單的工作時,都會有一種巨大的不安圍繞著她。從她的家人和朋友那裏,我們了解到,她把一切都看得很重,而且她似乎要被繁重的負擔壓垮了。我們的總體印象是,她是一個將生活中的一切都看得很重的人,這是許多人所共有的特征。她的一個親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線索,他說:“她總是在一些事情上小題大做,造成無謂的紛擾。”

來想象一下,這樣的行為將在一群人中或將在婚姻關係中給人留下什麼樣的印象,這樣我們就能對這種看重一切的傾向做出分析。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感到,這種傾向好像是一種請求,請求環境不要再將別的工作強加在她身上了,因為她已經不能勝任這些最基本的工作。

對這個少婦的人格我們了解得還不夠充分,還需要鼓勵她詳述一下她自己。在這種診察中,我們必須旁敲側擊,體貼周到,不能有支配病人的企圖,那樣隻會激發她的防備心理。隻要讓她樹立信心並給她談話的機會,我們就能逐步得出結論:她整個的一生都隻關心、惦記著一個目標,即向某人很可能是她丈夫,證明她再也不能承受任何義務或責任了,她應該受到溫柔的對待和加倍小心的嗬護。經過進一步推斷,我們可以發現這一定開始於過去的某一時段,那時曾有類似的情況發生。事實表明確實如此,多年以前,她曾有一段時間急切渴望溫情。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對她的行為進行分析了:之所以出現上述行為是她渴望體貼關心的願望強化的結果。過去她對於溫暖和關愛的渴望一直沒能滿足,因而她現在試圖阻止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

她進一步的敘述證實了我們的發現。她告訴我們,她有一個在很多方麵都與她完全相反的朋友,這位朋友有著不幸的婚姻,並希望從中逃離出來。一次她去見這位朋友,見到她正拿著一本書站著,用一種厭煩的聲調告訴丈夫,她實在沒有心思做午飯。這惹惱了她的丈夫,他措辭嚴厲地批評妻子的人格。對於這件事,我們的病人是這樣講的:“當我碰到這樣的事情時,我想我的遭遇一定會好很多。誰也不會用這樣的方式來責怪我,因為我從早到晚都忙得不可開交。如果在我家,午飯沒能按時準備好,誰也不會對我說什麼,因為我總是很忙,總有那麼多事要做,難道我現在要放棄這種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