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人的行為(7)(2 / 3)

我們從他的敘述中得出了這樣一些事實:在17歲之前,他的身體發育不全,聲音像是小男孩的聲音,沒有體毛,臉上也沒有胡子,而且是學校裏最矮小的學生之一。現在他36歲,從外表上看,看不出他缺乏男性特征,大自然似乎已經幫他彌補了之前的不足,完全脫離了17歲的稚嫩,展現出的是濃重的陽剛之氣。但是整整8年時間,他的內心一直承受著痛苦,他無法預知大自然是否會對他的生理異常做出補償。一直擔心自己將永遠停留在“兒童”狀態,其內心會飽受折磨。

早在他的學生時代,我們就能看到他這種性格特征的表現。經常一副自高自傲的樣子,仿佛他的所有行動都很重要。他的一舉一動都想使自己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形成了現在具有的那些性格。結婚以後,他一直想給妻子留下這樣的印象:他很了不起、很重要。而妻子卻總是向他證明:他自視過高,他的自我評價與實際不符。因此,他們的婚姻很難獲得良好的發展,其實在他們訂婚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破裂的跡象,所以最後終於在一場家庭暴動中結束。這時,他來找醫生,因為婚姻的破裂使他本來就受過打擊的自尊心更加傷痕累累。為了治愈,他必須聽從醫生的建議學習理解人性,他必須學會正確評價他所犯的錯誤,並認識到對自己的社會地位的錯誤評估,使他的人生受到歪曲,嚴重影響了整個生活。

(三)人生的曲線圖與世界觀

在說明這類病例時,證明童年經曆與病人現實病症之間的關係是最簡潔的方法。這可以用類似於數學公式的曲線圖來表示。連接兩點的線段就代表著這個方程式。許多病例中都可以成功地繪製出這種曲線圖,反映出個體運動伴隨的心理活動的曲線。這條曲線的方程式就是個體從人生之初就一直遵循的行為模式。或許一些讀者會有這樣的看法:這樣過於簡單的方法是對人生的低估和藐視,或是對人是其生活的主宰這一觀點的否認,因而也就認為我們在否認人的自我意誌和自我決斷。就自我意誌而言,這一譴責是對的。事實上我們確實認為這種行為模式是個決定性的因素,雖然他的最終形式可能會有某些微小的變化,但其本質內容、作用與意義從童年早期開始就會一直保持不變,雖然之後的成長環境可能會在某些情況下使其有所改變。在我們的觀察中,必須找出兒童的早期經曆,因為這些早期經曆標示著兒童的發展方向,及其在未來對生活中的挑戰所做出的必然反應。兒童應對挑戰時將有可能調動在過去生活中形成的所有心理能量,幼兒早期所感受到的特殊壓力將影響他對生活的態度,並以一種原始的方式決定著他的世界觀及宇宙觀。

人對待生活的態度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就會一直保持不變,雖然以後生活的表現方式與最初可能會有所不同。因此,把兒童放在一個有利的社會環境中是很重要的,那將避免他輕易形成錯誤觀念。其中他的力量和抵抗力是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他的社會地位及那些對他進行教育的人的性格特征也同樣重要。雖然人生之初對生活的反應是自動性的、反射性的,但在之後的生活中,出於某一目的這些典型反應將有所改變。開始時,生理需要決定著他的喜怒哀樂;但到後來他卻獲得了躲避和戰勝這些生理需要的能力。這一現象出現在自我意識形成的初期階段,大致是他開始學會說“我”的時候。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兒童形成對自身與環境之間存在著固定關係的意識。這種關係並不是中性的,因為它總是迫使兒童根據其世界觀及對於幸福和完美的理解來決定采取何種處事態度。

如果我們重述我們在論及人類精神生活的目的時已經作過的討論,我們就會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行為模式是一個牢不可破的統一體,這是它的一個特別標誌。將人看作具有一個統一的人格的個體,這一必要性在一些病例中變得日益重要,雖然表麵上看來這些病人具有截然相反的精神趨向。有些孩子在學校的行為與在家裏的完全相反,正如有一些成人表現出的性格特征正好與事實相反,使人們弄不清到底哪一個是他的真實性格。同樣,兩個人的運動與表情看起來可能完全一致,但根據其基本的行為模式進行分析,就會發現他們迥然各異。也就是說,當兩個個體看似做著同一件事時,而實際上他們可能都做著獨特而相異的兩件事;而當兩個人看似在做著兩件不同的事時,實際上可能他們所做的卻是同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