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的行為(3)(3 / 3)

經過對以上情形的討論後,我們發現:一旦思維模式確定,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達到目的的手段。為了達成目的,兒童可能會朝邪惡的一麵發展,也可能會朝好的一麵發展。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兒童通過犯錯、擾亂秩序來吸引人們的注意,而另一些更精明的孩子則靠美德達到相同的目的。

我們可以給倍受寵愛的兒童做一個歸結: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障礙都被成人掃除幹淨,沒有形成自己的能力,也沒有機會去承擔責任,他們沒有獲得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機會,而這些準備是他們未來生活中所必需的。對於那些樂於與他們交往的人,他們因沒有交際能力而無法與之好好交往,更何況對於那些因童年的逆境而對外界存在敵意的人們,他們更是無能為力,很難與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沒有機會親自去克服困難,他們對生活沒有正確的預期。一旦離開了如溫室一樣的小小王國,他們幾乎注定要遭遇失敗,因為他們再也找不到像他們父母那樣樂於幫他們承擔責任的人了,也再也找不到他們習慣了的溫室。

這些現象或多或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兒童更應該獨立成長。腸胃有毛病的兒童會特別注重營養,因而他們與正常兒童有著不同的成長曆程。生理存在缺陷的兒童有著獨特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最終卻使他們陷入孤立。還有一些兒童由於無法認清自身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而采取回避的態度,因而他們找不到朋友,玩的遊戲也與其他同伴所玩的遊戲不同。他們要麼羨慕其他同齡人,要麼對別人不屑一顧,關在屋子裏專心致誌地玩自己的遊戲。在嚴格的教育壓力下長大的孩子也麵臨著與社會隔離的危險,生活在他們看來不是令人愉悅的。他們要麼忍受生活的一切,忍氣吞聲地接受生活的悲苦;要麼像個戰士,隨時準備著與環境進行戰鬥。這樣的孩子大多忙於捍衛自己的生活,害怕自己一敗塗地。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們會覺得生活是如此艱難,責任是如此沉重。我們可以想象得到,在他們的眼中,外麵的世界永遠都不是友善的。過分的警覺壓在他們心頭,像一個沉重的包袱,使他們更傾向於回避困難,而不是勇敢去麵對失敗的危險。

這些被溺愛的兒童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是社會認知發展不完全的標誌),就是他們隻關注自己,不關心別人。這一特征是導致他們朝著悲觀主義世界觀發展的決定因素。除非他們找到糾正這一錯誤思維模式的方法,否則他們不會幸福。

(三)人作為社會組成物而存在

前麵我們已經詳細闡明:隻有把兒童放在特定的環境中,我們才能了解他的人格,從而推測出他在社會中的特定境遇。所謂的境遇是指他在社會中的位置,及對諸如職業挑戰、人際交往等這些人生來就會麵對的社會和生活中的問題的態度。借此我們就能發現,那些在生命伊始就在個體身上留下的深刻印記將影響他一生的處事態度。在兒童剛出生的幾個月內,我們就可以判斷出他將與社會建立怎樣的關係。這時我們完全可以將兩個嬰兒的行為方式進行區分,他們的行為模式已經有了相當明顯的差別。而且隨著兒童的不斷成長,這種模式特點將變得越來越顯著,不再發生變化,同時兒童的心理活動也會更多地受到社會關係的影響。與生俱來的社會歸屬感隨著他對關愛的需求逐漸顯露出來,這會促使他主動親近成人。兒童對生活的熱愛總是指向他人,而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說的那樣,總是指向自己的身體,而且受性欲影響的動力在強度和表現方式上因人而異。在兩歲以上的兒童身上,區別主要表現在語言上。隻有當發生最嚴重的心理功能退縮時,這種牢牢植根於每個人心靈深處的社會歸屬感才會消失。總之,社會歸屬感將伴隨人的一生,在一些情況中社會歸屬感會被扭曲並受到約束,在另一些情況中又會得到擴大、拓寬,甚至不僅僅局限於自己的家庭成員,還包括他的民族、他的國家乃至全人類。它還可能超越種族的界限,擴展至動物、植物、無生命的物體乃至整個宇宙。因此,我們在進行研究時,一個重要的基本依據就是必須把人看作社會的組成物。掌握了這一點,我們就掌握了通過理解人類行為大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