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要老擔心生病
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就是那些老以為自己身體有大毛病的人。他們總是擔心自己機能失靈。每天早上醒來,就馬上自問:“我今天什麼地方不舒服?”
有個很有趣的心理現象。我們要是突然問自己:“我哪兒痛?”接著自己檢查,準發現真有地方在痛。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小病痛,我們隻要不斷注意它。準可以把它弄成真病。很快就可加重十倍。
為了避免對健康作無謂操心,可請一位高明的醫生每年作一次徹底檢查——偶有疑慮,不妨檢查得更勤些。一經證實自己健康無病,就不必再多管它。
患情緒病最少的人常是那些九口或十口之家的農婦,她們除了家務操勞之外,還要下田工作,身心忙碌,沒有餘暇去煩惱,因忙於照應別人,根本沒有空閑來想自己。
有一次,一位年輕的記者問一位農婦可曾感到厭倦過(最普通的官能症之一)。這位無病無愁的有福人回答說:“小夥子,25年前我就學到乖,永遠不問自己這個問題。”
3.盡量喜歡工作
凡是自以為不喜歡他的工作的人,在工作時就產生一種刻板、重複的不愉快情緒;情緒引發的疾病可能接踵即至。心理學家經常建議那些不喜歡自己工作的人去另謀他喜歡的工作做。可是後來常常發現,這人對第二個工作也不喜歡。問題的根源在於他根本不喜歡工作。
一個人要是喜歡工作,領略到做好一件工作那種自然的愉快,而對自己對社會有所貢獻引以為樂,那麼他工作的時候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同時工作較多的人,常因事忙而沒有時間“多想”。而“多想”就是多愁,工作則是良藥。
4.廣交朋友,積極做人
說來會使人驚奇,有許多因情緒不良而致病的人,幾乎對人人都討厭。
上至從沒見過麵的總統,下至後悔結識的隔壁鄰居。他自己不夠成熟,於是陷入孤立,在社會中交遊不廣,隻想與人疏遠,等到發覺自己孤立,便顧影自憐,覺得受人排擠。逐漸由鬱鬱寡歡而惡化到極度自卑,自作自受地過著痛苦日子。
生活之道的最佳境界之一。就是要積極參與人類的共同努力。以貢獻一己之力。有意識地參與這種努力,自感為社會的一分子,這是成長及保健的條件。
5.養成樂天愉快的習慣
幽默風趣或歡樂輕鬆,總是有益無害,而怨天尤人者卻常成為醫院常客。一些大公司企業的主管人,他們工作繁重,卻總是和顏悅色,好像少女逛街一樣的輕鬆愉快。這才是堪任艱巨工作而不會進醫院的人。
在家庭生活中,尤其應該養成和悅談話的習慣。為了你自己,為了你的家人和你的消化功能,不要在全家用餐時表露苦惱、焦灼、害怕、警告、責難。尤其重要的是,不能讓家人養成一種錯覺,以為人人都率性隨便慣了,和悅態度與溫和言辭是多餘的。
6.對問題當機立斷
每天所需應付的問題如此之多。你無法都處理得當,因此寧可偶爾出錯,也不要為一些小問題左思右想。猶豫不決一定會引起情緒不佳的疾病。
最好的辦法是當機立斷,一經決定之後,不要再去多想。
7.珍惜眼前好時光
有許多人生活在期望中,老是著眼於將來,完全失去了自己最有價值的東西——眼前時光。高中學生盼望進大學;進了大學,盼望做工程師時的愉快;做了工程師,他以為得要跟瑪麗結婚,成家才會幸福;如此這般……永遠在盼望。
終於有一天,盼望失去了光彩。這時候,一個人的思想、價值、動機都有一番巨大調整;他們開始呈現老態,意誌消沉;從盼望將來一變而為回首當年(過去卻已一去不返)。
其實,最可貴的是眼前時光。未來美景的最佳保證。莫過於善用眼前光陰,好好過眼前日子,以有效的方式工作、思索和幫助人。隻要你不斷善用眼前的光陰,將來必然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