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一定要留在家裏,那麼就為自己列個時間表,按時間表有規律地生活,盡管開始時你隻能做些小事情。如、洗洗衣服、買點水果,或作一次長途散步。在心情抑鬱時進行體力活動是困難的,但這對你心靈恢複到愉悅狀態卻是非常有益的。甚至你也可以在玩紙牌、音樂會、電影或一本有趣的書中找到慰藉。你應該逼迫自己做些事,直到正常的生活秩序重新建立起來。
在不幸時期,一些自我照顧行為同樣是很有幫助的。臨睡前洗個熱水澡;把餐桌布置得漂亮些,既使一個人吃飯時也這樣;天氣好時在外邊曬曬太陽;買一束鮮花;這些小事都會使你覺得輕鬆愉快些。
有些時候,能夠使我們生活下去的隻是這樣一種知識——即,人類能夠將一些有害或醜陋的東西轉化為一種積極而有價值的東西。
作為納粹集中營的囚犯,維克多·福蘭克的經曆是十分令人激動和鼓舞的,福蘭克全家都在一次大屠殺中被殺害了,然而,他仍然找到了支撐自己活下去的力量。
當法西斯暴行施加到他身上時,福蘭克堅定地抱著一個理想,這理想給了他力量。他想象自己在戰後站在一個班級學生的麵前,正在給學生們講述關於在不幸中能夠發現的意義。福蘭克決定忍受令人恐怖的一切,而這些將來會變成很有價值的東西。引用了一位哲學家的話,福蘭克自豪地宣告:“那沒能毀滅我的使我變得更堅強。”
羅伯特·哈羅德-卡什諾在他的暢銷書《當不幸降臨到善良的人們》一書中告誡我們:我們不應該總是把眼光落在過去和痛苦上。不應該總是自問:“為什麼不幸偏偏降到我頭上?”代替這話的應是麵向未來的問題:“既然這一切已經發生,我應該做些什麼?”
為了贏得快樂幸福人生就要直麵問題
每當遭遇這些的時候你是怎麼處理的呢?是唉聲歎氣,抱怨命運的不公,從此將這次慘痛的經曆壓抑、深埋心底,從此不願意再碰觸?還是積極應對,縱使一波三折也絕不退縮?
魯迅先生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是不是真的直麵勝於回避呢?這一似乎常識性的問題,心理學家用精密的實驗進行了探討。
美國心理學家斯科特·恩格爾等人在2006年《進食行為》第七期上發表了一篇《是否回避加強了紊亂的進食態度》的文章。該實驗召集了73名心理學的女學生,將她們隨機分為兩組,分別對這兩組學生進行訓練,以期使—組學生注意朝向進食相關的詞彙,而另一組被試注意回避進食相關的詞彙。
訓練方法是,將9個與進食相關的詞彙和9個與進食不相關的詞彙兩兩配對,形成9個詞對。9個詞對在電腦屏幕中心反複出現,每次隻出現1個詞對,消失後隨機在其中一個詞語的位置出現字母,要求學生判斷是字母p還是q。當字母90%的概率出現在進食相關詞彙的位置(不管是左還是右),學生就內隱地習慣了注意朝向進食相關的詞彙。相反,當字母90%的概率出現在進食不相關詞彙的位置,學生就內隱地習慣了注意朝向進食不相關的詞彙,即回避注意相關的詞彙。
訓練結束後,向這兩組學生發放問卷,考察她們紊亂的進食態度。結果顯示,回避進食相關詞彙的學生,報告了更多紊亂的進食態度——即越是回避,越是產生消極的後果。反之,直麵進食相關詞彙的學生,進食態度相對1建康。
本實驗研究進食相關的態度,從一個側麵說明了這個問題。其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例證。有些經曆過重大自然災害的受害者,無法忍受親友死亡和財產消失的劇痛,試圖遺忘災難發生時的情景,並選擇壓抑自己的恐懼和焦慮,而不去處理,結果往往是患上了創傷後應激障礙,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心悸、出汗、焦慮、恐懼甚至出現抑鬱、幻覺、妄想等一些嚴重的精神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