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他認識到:他竟然讓一個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把他那天餘下時間的態度完全改變了。別人對他說他好像生病了,他就真正感到有病了!一個人的思想能有這麼大的力量,真是難以想象的。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兩個人處境相同,做同樣的事情;兩個人都有著大致相等數量的金錢和聲望——然而,其中之一落落寡歡,另外一人則歡欣愉快。什麼緣故?即心理態度不同所致。記住:“使你快樂或不快樂的,不是你有什麼,你是誰,你在哪裏,或你正在做什麼,而是你的想法。”
幾種常見的“快樂缺失症”及其療法
心理學家指出:“生活中大概有90%的事情是對的,隻有10%才是錯的。
如果我們要得到快樂,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把精力放在那90%正確的事情上,而不要理會那10%的錯誤。”
常有一些人愁眉苦臉地問:“我有房有車,有賢惠的老婆和貼心的孩子,為什麼我還是感覺不到快樂?”心理學家認為,不快樂的感覺是:對事物的興趣或新鮮感消失,體驗不到激情和快意;或者因某事有排遣不去的煩惱,不願說話,愁眉不展的臉上少了笑容。
都說人生應該快樂,但不快樂情緒的光顧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因此,根據不快樂產生的主要原因和症狀,采取有效的策略積極靈活的應對,才是上策。下麵是心理學家總結的幾種常見的“快樂缺失症”和療方。
1.認知偏差型
這樣的人主要是認知上出了偏差,如:“我注定不會有快樂”;“我想快樂會帶來災難”;“我不配享受陝樂”……
如果有了上述不正確的想法,就要采用認知糾偏法進行緩解。
應該認識到,上天把快樂公平地分給我們每一個人,享受快樂不是哪個人的特權。你不要以為快樂的光臨是找錯了門。而把它拒之門外。
2.目標障礙型
這樣的人可能是目標不明,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標在哪裏,也可能是目際不定。人生目標出現障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剛剛走上社會的年輕朋友常常陷入此種困惑。
如果有了這樣的痛苦和困惑,就要采用目標定位法進行糾正。
首先,要根據自身特點結合職業明確目標。職業不等於目標,有了職業不等於事業的成功。其次,要根據社會需要製訂正確目標。根據社會需要,在自己所希望達到的目標中確定方向。
3.感覺遲鈍型
這樣的人對生活的感覺有些麻木或遲鈍,快樂就在身邊,卻捕捉不到。
如果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就要采用激活感覺法。
美國心理學家曾用讓患者寫日記的方法對陝樂缺失症患者進行治療,發現患者在堅持寫了一段日記後,激活了對事物的感覺,生活多了幾分快樂。
4.憂慮積鬱型
這樣的人憂慮積鬱在胸,堵塞了快樂感覺的神經通路。
麵對這樣的心理問題,不妨采用欲擒故縱法。
美國心理學家羅蘭德的一項治療憂慮的措施很獨到。他不是讓憂慮者不去憂慮,而是讓憂慮者來個“欲擒故縱”,每天拿出一段時間專門進行憂慮,即“用憂慮戰勝憂慮”:你怕憂慮的困擾嗎?那麼好,索性就專心致誌地憂慮一會兒,不能“偷工減料”。這樣做的結果是,人往往不能一門心思地去憂慮,於是憂慮便悄然消失了。
5.思維刻板型
這樣的人看問題思維刻板,不會從新的角度來發現快樂,常常為此而憂心忡忡。
如果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可采用轉換視角法進行糾正。
不快樂可能與我們看問題的視角有關,要注意從多方麵看待問題。如果從一個角度來看,可能會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如果從另一角度來看,就可能發現它的積極意義,從而使消極的情緒轉化為積極的情緒。這便是“轉換視角法”的妙處。
6.麵部陰鬱型
這樣的人內心的一切都呈現在臉上,不能把微笑掛在臉上,快樂也就走不到心中。
如果想消除麵部和內心的陰鬱,請試試下麵的建議:
先請稍許調整一下,使情緒平靜一些。好,請你嘴角上翹,盡力上翹。
請盡力保持較長時間,1秒,5秒,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