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身心健康心理學(1)(2 / 3)

據說古代有個皇帝,他擁有無數的財寶、無窮的權力,但還是覺得不快樂、不幸福。於是他就去問哲學家,究竟誰是最快樂最幸福的人。哲學家回答說:“他自己認為是最快樂、最幸福的人,就是一個最快樂最幸福的人。”

其實,每個人都有優點,也都有弱點。但有的人在發現自己的弱點和缺陷後,就當作包袱背起來,老是掛在心上。連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也看不到了。於是,自己的精神優勢就被缺點、弱點所壓垮;自己的聰明才智、潛在能力就無從發揮。

成功的規律不是說隻要悅納自已就能成功,而是說不悅納自己就無法成功。自卑的人雖也看到身邊有許多有利條件和時機,但他總認為這些條件和時機是為別人準備的,與自己並不相幹,甚至認為自己根本不配接受這些條件和機會。因此,他們就不努力奮鬥,也沒有和別人競爭的勇氣。自卑的人就是這樣替自己設置了許多障礙。馬克思很欣賞這樣一句諺語:“你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隻是因為跪著。”不信你站起來試試,你一定能發現自己並不注定比別人矮一截,許多事情別人能做到,自己經過努力也能做到,重要的是要悅納自己,對自己要作肯定的評價,對自己的優點和力量要有自信。

3.自覺地控製自己

人和動物在行為上的根本區別,在於人的行為的自覺性。動物的行為直接受其本能所支配。本能是無需學習的。本能的行為不管如何複雜,總是直接地、自發地、沒有節製地進行。動物一方麵借助這些本能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另一方麵它們又都是自己本能的奴隸。而人則能意識到自己的本能,並能駕馭自己的本能。本能一旦被意識到,它就要受意識所控製,本能也就人性化和社會化了。

例如,排泄是一種生物本能,對於動物來說,排泄是不擇時間、地點和環境的。一個沒有社會化的幼兒,就會不擇時間、地點,啟動他的排泄本能。但是對於一個正常的成年人,就絕不會不擇時間、地點隨意大小便。這說明,一切生物本能在文明人身上表現的時候,都要受意識所控製。如果一個人的生物本能得不到意識和理智的過濾,那麼他就永遠也不能上升為人的心理,這個人的生命也就隻能處於一種低級的動物狀態。

有人把人的生物本能比作一匹野馬,人的理智就像韁繩,沒有韁繩的馬是一匹未經馴服的野馬,而有韁繩控製的馬,才是一匹有用的馬。隻有用自己的意誌努力去服從自己的理智,自覺地支配自己去實現自己的目的,我們才能通過對自身支配去支配世界。

曆史上有不少不可一世的人能控製一支軍隊、一個國家,但卻不能控製自己,最終身敗名裂。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曾提到用理智控製自己,是做人的一種基本準則。我國的孔子強調修己和克己。古希臘的柏拉圖提出:“節製是一種秩序,一種對於快樂和欲望的控製。”亞裏士多德說:“人與動物的區別,正在於置行為於理智”、“不僅應把對敵人取得勝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而且也應把那些對自己的欲望控製取得勝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經過他們的提倡,“節製”被定為古希臘的四德(智勇義節)之一。後世的思想家在發揮和修正這些學說時,也都一致強調理智對個人的約束作用。這些理論的局限是自不待言的,但是他們強調人的行為應自覺地受意識和理智的控製,卻反映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客觀要求和人類曆史發展的規律。

從心理衛生的角度看,自我控製是自我心理結構中最重要的調節機理,也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標誌。

為了獲得全麵的健康應注意的問題

健康的含義是什麼?《辭海》中說,健康是“人體各器官係統發育良好,體質健壯,功能正常,精力充沛,並具有良好勞動效能的狀態。通常用人體測量、健康檢查和各種生理指標來衡量”。近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指出:“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健康的含義應當包括三方麵: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並有完整的生理狀態;應有完整的心理狀態;還應有完整的社會適應能力。

人的心理是大腦的機能,而大腦又主宰全身的活動,因此,為了獲得全麵的健康,除了防止身體器官的疾病和缺陷外,還應當注意下列幾點:

1.要善於控製情緒

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的發生,必然引起相應的生理變化。積極的情緒總是促進健康的,正所謂“快樂忘憂,乃是良藥”、“樂觀者長壽”。另一方麵,“憂能傷人、怒能殺身”,消極的情緒容易影響健康。不善於控製情緒引起的疾病,是日常生活中的煩惱、憂慮、失望等日積月累超過了機體耐受的限度而造成的結果。很多病人的病痛,病根多在情緒的控製不當。現代醫學研究確定,情緒反應能刺激腦垂體和腎上腺素。隻要消除引起緊張的消極情緒和有較多的輕鬆愉快的刺激,就能保持內分泌的適當平衡,有益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