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中的掩蓋心理是自然發生的,但若不注意,也會引起消極性的後果。熱戀中的審美理想化同結婚後的審美現實化,必然產生矛盾。對於戀人客觀存在的弱點、缺點和短處,越是不自覺地掩蓋得厲害,婚後隨著整體了解的加深,對戀人的失望程度越是大。
不少戀愛中感情熾熱的青年,婚後不久就矛盾叢生,彼此指責對方:“變壞了!”其實,真正變的多數不是對方,而是自己的審美感覺和認識能力。熱戀時的戀人,並不像自己當時感受到的那麼完美,隻是對方某些不好或不夠好的地方被自己掩蓋掉了;現在的愛人,也不像自己所歎息的那樣“變壞了”,而隻是對方本來麵目的恢複使原被自己理想化了的感覺出現了裂縫。婚後的感情修複,固然不見得一定困難;但是比較而言,總是以婚前互相獲得整體了解,避免婚後彼此失望感的出現來得好。失望終究會引起對婚姻和愛人的不滿,誠然經過感情的修補,夫妻之間可以相好如初;但是,畢竟也有因修複不力或不及時而使婚姻遭受長期痛苦的。我們為什麼要冒這個風險呢?
於是,我們應該接受這樣的意見:戀愛中的掩蓋心理需要調整。美化戀人,是正常的。但美化的應當是對方健美和高尚的方麵。從愛情中獲得感情享受,也是天經地義的,但這種享受應當有牢固的基礎。為此,熱戀中的人們需要控製自己火熱的感情,對戀人進行整體的審度。一般說來,在理智的介入下,認識上的錯覺可以避免,對戀人的全麵了解至少是一定程度上的全麵了解,是能夠實現的。當然,這也需要雙方配合。把自己的真實形象如實地介紹給戀人,可以說是愛情賦予相愛雙方的責任。如果說,愛情會產生美化所愛者的心理現象,那麼,一個人對自己的了解多少具有真實性。在感情熾烈的熱戀中,在相互傾訴甜情蜜意時,也冷靜地說說自己的弱點和缺點。
幫助對方獲得對自己的全麵、整體了解,以便相互提醒、督促,一起克服各自的弱點和缺點,恐怕不但不會降低感情的熱烈程度,反而能使感情之火久燃不熄。
愛就要愛得真誠,不要輕易成為背叛者
人們之所以追求愛情,是因為愛情給人以幸福。但人們對愛情幸福的解釋卻幾乎和人口數字一樣多。
把愛情比作流水,認為幸福在於“運動”和“更替”的說法,我們並不陌生,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探索者”;然而,我們一旦撩開他們內心世界的帷幕,就會發現,戀人的頻繁更替並沒有帶給他們“永叵的幸福”。
一位背叛了自己戀人的大學生,這樣向我們表敘了他的悔恨:“我現在才感到自己的不幸,因為我再也不配得到純潔的愛,也不能純潔地愛別人了。在和現在的情人幽會時,我常常會暗自回想起美好的初戀來,實在是痛苦不堪……”
誰能料想,在那歡樂的浪花下麵,流動著的卻是悲哀的潛流?
那麼,是什麼原因在導演著這一出出心理悲劇呢?
在有選擇愛情自由的當今社會,我們總是選擇能夠吸引自己的人作為戀人的。因此,我們愛一個人,總有一定的理由。但是,時間一長,這種理由往往會變得不那麼充分起來。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戀人的優點,也習慣了愛情的幸福。於是,原來認為可愛的,現在覺得不那麼可愛了,以前感到幸福的,現在變得乏味了,以前認為根本不算缺點的缺點,卻顯得討厭了。這時,人們往往會拿自己的戀人與周圍的異性作比較。
如果接近的異性有許多優點,尤其是有著自己的戀人所沒有的優點,也就是其他異性與自己戀人的“愛元素結構”正好形成互補時(我們暫且把一個人能夠吸引異性的長處稱為“愛元素”,把這些“愛元素”的總和稱為“愛元素結構”),便容易對其他異性產生興趣,甚至動搖自己的愛情。
比如,戀人的秉性靦腆文靜,性格溫柔細膩,善於料理家務,而第三者的個性正好相反:熱情、活潑、愛好藝術,容易激動,善於交際。這樣,第三者對某些人往往就具有一種特別的魅力。曖昧的三角關係往往由此而生。
悲劇,也就往往從這裏拉開了序幕。
我們知道,一個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一個人的“愛元素結構”也就肯定不會完全。見異思遷者之所以覺得第三者可愛,往往是因為第三者具有一些自己戀人所沒有的“愛元素”。這樣便以為第三者比戀人更為理想,那就錯了。因為他首先是擁有了戀人的全部優點後,才覺得第三者可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