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工進來,登上廳堂,把《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首歌各唱一遍,主人敬酒;吹笙的人進來,把《南陔》、《白華》、《華黍》三支樂曲各吹奏一遍,主人敬酒;樂工與吹笙的間隔著輪流歌唱演奏各三曲,再合著歌唱演奏各三曲,樂工報告樂曲已經完備,就出去了。主人的兩個侍從舉起酒杯幫助敬酒,於是又設置了監督行禮的專職人員。從這些禮儀之中可以知道他們能夠和睦安樂而不淫蕩。

貴賓向主人敬酒表示答謝,主人向陪客敬酒表示答謝,陪客向一般客人敬酒表示答謝,賓主對年輕的、年長的都根據年齡依次酬謝,最後輪到向主人手下盥洗酒杯的人酬謝。從這些禮儀之中可以知道他們能夠尊重年輕的、尊敬年長的,而不遺漏一個人。

退下堂去,脫去鞋子,再登堂就坐,依次不斷地敬酒。請人喝酒的限度是,在早晨飲酒不耽誤早上的工作,在傍晚喝酒不耽誤晚上的事情。貴賓出門,主人拱手鞠躬送行,禮節儀式就完成了。從這些禮儀中可以知道他們能夠逸樂而不乖亂。

高貴者和卑賤者被區別清楚,隆重的禮儀和簡省的禮儀被分別開來,和睦安樂而不淫蕩,尊重年輕的、尊敬年長的而不遺漏一個人,逸樂而不乖亂,這五種行為,足夠用來端正身心、安定國家了。國家安定了,那麼整個天下也就安定了。所以說:我觀看鄉中請人喝酒的禮儀,就知道先王的政治原則實施起來是極其容易的。

【原文】

亂世之征,其服組①,其容婦,其俗淫,其誌利,其行雜,其聲樂險,其文章匿②而采,其養生無度,其送死瘠③墨,賤禮義而貴勇力,貧則為盜,富則為賊。治世反是也。

【注釋】

①組:五彩繽紛,華麗。②匿:通“慝”,邪惡。③瘠:薄,少,指葬送死者不篤厚恭敬。

【譯文】

混亂的社會的跡象:那裏的服裝華麗,男人的容貌打扮得像婦女一樣妖媚,那裏的風俗淫蕩,人們的誌向是唯利是圖,人們的行為駁雜不純,那裏的音樂邪惡怪僻,那裏的文章內容邪惡而辭藻華美,那裏的人追求生活享受沒有限度,葬送死人儉省刻薄,輕視禮製與道義而崇尚勇敢與武力,貧窮的就盜竊,富裕的就賊害他人。治理得好的社會則與此相反。

【鑒賞】

本篇論述了音樂的起源及其社會作用,批判了墨子反對音樂的主張。

什麼是樂?《禮記·樂記》中認為“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即樂的意思是歡樂,是人的性情之中不可缺少的。我國一直都非常重視音樂的教育作用,將音樂作為教化民眾的重要手段,曆代典籍中有不少關於音樂的記載。儒家更是十分推崇音樂的教育作用,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沉湎其中,以致三個月吃肉都食不知味。孔子說:“沒想到音樂之美居然到了這樣的地步!”

荀子發揮了孔子關於音樂的觀點,他認為音樂是人情的一種必然需要,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但可以表現人的感情,從而得到娛樂,而且具有“人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強大感染力,因而可以移風易俗。如果對音樂放任自流,那麼邪音就會搞亂社會。所以統治者必須製定正聲雅樂來加以引導,使它能“感動人之善心”,從而使它為鞏固統治服務。

墨子的思想中含有“非樂”的成分,他認為凡事應該利國利民,而百姓、國家都在為生存奔波,製造樂器需要聚斂百姓的錢財,荒廢百姓的生產,而且音樂還能使人耽於荒淫。因此,必須要禁止音樂。墨子從實用的角度,建議統治者放棄音樂,而去關心一下百姓的疾苦,這是有合理成分的,但是在那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社會中,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荀子站在貴族的立場上,對墨子的這個觀點進行了批判。

【精典事例】

我國古代認為,音樂是神聖的,與天地相通,是聖人創作出來教化百姓的。所以,演奏的音樂一定含有天地靈氣,與人事有莫大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