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
我國的封建製度和禮儀基本上都是在漢朝產生的,特別是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之後,製定了一係列的規章製度,在後來的各個朝代幾乎都得到了延續。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完全廢除了秦朝種種繁瑣苛刻的禮儀法令。然而,他沒有想到,他的文武大臣多半來自平民,無視禮節,不懂規矩,喜歡飲酒爭功,酒足飯飽後,還往往拔劍亂舞,在大殿的柱子上留下了一道道印痕,弄得劉邦心煩意亂。
博士叔孫通便勸劉邦說:“儒生無法建立戰功,但可以治理天下。臣願意去魯地征召儒生,與臣的弟子共同製定朝規禮儀。”
劉邦沒有信心,他遲疑地說:“會很難做嗎?”
“禮儀是根據世事人情的變化製定的,所以夏商周的禮儀各有不同,都是依據前朝的禮儀有所增減。臣打算結合古禮和秦禮製定一套新的禮儀。”
“那就試試看吧,要簡單易學。”
叔孫通馬上前往魯地征召儒生,不久他就召集了三十多位儒生,隻有兩位拒絕了,他們挖苦說:“叔孫公侍奉的君主不下十位,贏得榮華富貴靠的是曲意奉承。如今天下初定,死者尚未安葬,傷者還沒有痊愈,又要製定什麼朝儀。要知道,禮樂需要積百年德行才能興盛,叔孫公的行為不合古道,我們是不會幹的。叔孫公走吧,不要玷汙我們。”
叔孫通並不生氣,他笑了笑說:“真是些鄙儒,一點兒不懂時事變遷。”
他領著儒生返回長安後,加上劉邦身邊的學者和他自己的一百多位弟子,找到一塊野外空地,拉起長繩,紮結茅草表示尊卑位次,起勁地排練。
叔孫通當年追隨劉邦時,脫掉長衫改穿短衣,他的一百多位弟子也追隨他投奔漢軍。可是令他們不解的是,叔孫通從來不向劉邦引薦弟子,卻專替那些壯士甚至幹過盜賊的人說好話。
弟子們滿腹牢騷地說:“跟隨先生數年,卻不引薦,而專門引薦那些狡猾之人,這不知是什麼意思?”
叔孫通好言解釋:“漢王正箭石齊飛地爭天下,諸生能出力動武嗎?所以先推薦有能力斬將奪旗的壯士,諸生暫且耐心等待,我不會忘了你們的。”
現在,弟子們總算有了用武之地,他們跟隨叔孫通賣力地演練禮儀。一個月後,叔孫通拜見劉邦說:“請主上親往觀看。”劉邦目睹整個禮儀後,很滿意地說:“我能做到。”同時,他命令群臣也馬上學習演練。
西漢高帝七年,長樂宮建成,各地諸侯雲集。天剛蒙蒙亮,兵器排列整齊,旌旗迎風飄揚,諸侯大臣們在謁者的引導下魚貫進殿。威武莊重的衛兵圍繞宮殿內外,排列在宮中的台階兩側,功臣、諸侯和將領們麵東而立,文官丞相麵西恭候,劉邦乘輦由寢宮上殿,百官持旗傳呼清道,文武官員惶恐肅靜,依次趨前恭賀。
行禮完畢,宮中酒宴開場,禦史巡視執法,發現誰不依禮節行事,立即請出宮門。陪侍的群臣一改往日的喧鬧,敬畏地低著頭,按照尊卑次序,挨個向劉邦敬酒祝壽。酒過九巡,謁者高聲宣布:“酒宴結束。”
朝拜儀式圓滿結束,劉邦高興地感歎道:“我今天才體會到身為皇帝是多麼尊貴啊!”
他當即任命叔孫通為太常,賞賜500金。
叔孫通乘機說:“諸弟子儒生跟臣許久,與臣一起製定朝儀,希望陛下也能封賞他們。”
劉邦十分痛快地把他們都任命為郎。叔孫通將賞賜的500金全部分給儒生們。儒生們都得到了官職,高興地說:“叔孫通先生真是聖人,明白什麼才是當今要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