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祭祀,是為了表達心意和思慕之情的。人們心情鬱悶了,不能沒有時機來表達。人們歡欣鼓舞和睦相處的時候,那些忠臣孝子也會感動,而思念君主、雙親不得同享歡樂的心情也要有所表達了。他們所要表達的非常激動的心情,如果空空地沒有祭祀的禮儀,那麼他們在感情方麵就會感到惆悵而不滿足,他們在禮節方麵就會感到欠缺而不完備。所以古代的聖王為他們製定了禮儀製度,這樣,尊崇君主、親愛父母的道義就能表達了。所以說:祭祀,是為了表達心意和思慕之情的。它是忠信敬愛的最高表現,是禮節儀式的極點,如果不是聖人,是不能懂得這一點的。聖人明白地理解祭祀的意義,有道德的士君子安心地進行祭祀,官吏把它當作為自己的職守,百姓使它成為自己的習俗。它在君子那裏,被當作治理社會的一種道德規範;它在百姓那裏,被當作為侍奉鬼神的事。鍾、鼓、管、磬、琴、瑟、竽、笙等樂器被使用,《韶》、《夏》、《護》、《武》、《溝》、《桓》、《箾》、《象》等樂曲被演奏,這些是君子被他所喜悅的事情感動了從而用來表達這種感動的禮儀形式。穿喪服、拄孝棍、住陋屋、吃薄粥、以柴草為墊席、把土塊當枕頭,這些是君子被他所哀痛的事情感動了,從而用來表達這種感動的禮儀製度。軍隊有一定的製度,刑法有輕重的等級,沒有什麼刑罰不與罪行相當,這些是君子被他所憎惡的事情感動了從而用來表達這種感動的禮法製度。

占卜算卦、觀察日期時辰是否吉利,整潔身心、修飾清理祠廟,擺好祭祀的席位、獻上犧牲黍稷等祭品,受祭者吩咐男巫,好像真的有神來享用過祭品。事先積聚的祭品都獻給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受祭者一一嚐用,好像真的有神嚐過它們。不讓助食的人舉杯向受祭者敬酒,主人親自勸受祭者飲酒,受祭者便飲用,好像真的有神拿酒杯喝了酒。祭祀結束後賓客退出,主人拜揖送行,然後返回,換掉祭服而穿上喪服,來到坐位上痛哭,好像真的有神離開了他。悲哀啊!恭敬啊!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一樣,侍奉已不存在的人如同侍奉還活著的人一樣,所祭祀者雖無形無影,但是它可以成為人類社會中的一種禮儀製度。

【鑒賞】

本篇論述了禮製的起源、內容、作用等各個方麵。荀子認為,“人生而有欲”,為了滿足欲望,就會發生爭奪混亂,統治者為了避免這種局麵,於是就製定了禮來加以約束。製定禮不但是為了調節與滿足人們的物質欲望,更是用來確立社會等級製度。它規定的各種道德規範和禮節儀式等都有利於等級製度的確立與鞏固,所以它是治國的根本,是“人道之極”,關係到國家的安危存亡,因此統治者必須重視實行禮。此篇中關於具體禮製的論述十分豐富,對我們了解古代的禮製具有重要的價值。

在儒家學派的理論中,禮就是維係世間萬物等級、秩序的規定或製度。心底端正,從不產生邪念惡念,時刻想到自己的使命,富有獻身精神,儀表舉止端正,從不會衣冠不整邋裏邋遢,舉手投足、表情動作都有規範,言必行,行必果,從不搞陰謀詭計。《鏡花緣》中的“君子國”便是一個禮儀之邦,其中的人個個是正人君子,都風度翩翩,禮讓謙和,從不爭吵。

荀子指出,禮產生於治國問題,根源於人性惡。荀子在《禮論》中說:“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製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荀子既主張法後王,又主張法先王。荀子認為,禮是先王成功的治國之道的集中體現,因而要以禮治國。他在《儒效》中說:“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謂中?曰:禮義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