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減死者的用度來增加生者的用度叫做刻薄,削減生者的用度來增加死者的用度叫做迷惑,殺掉生者來殉葬叫做殘害。大致地摹擬他的生前來送他的終,使逝世和在世、人生終結和人生開始時的儀式無不得當合宜而盡善盡美,這就是禮義的法度標準了,儒者就是這樣的啊!

【原文】

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①群②,別親疏貴賤之節,而不可益損也。故曰:無適不易之術也。創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遲,三年之喪,稱情而立文,所以為至痛極③也。齊衰,苴杖④,居廬,食粥,席薪,枕塊,所以為至痛飾也。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哀痛未盡,思慕未忘,然而禮以是斷之者,豈不以送死有已,複生有節也哉?凡生天地之間者,有血氣之屬必有知,有知之屬莫不愛其類。今夫大鳥獸則失亡其群匹,越月逾時,則必反⑤鉛⑥;過故鄉,則必徘徊焉,鳴號焉,躑躅焉,踟躕焉,然後能去之也。小者是燕爵⑦,猶有啁啾⑧之頃焉,然後能去之。故有血氣之屬莫知於人,故人之於其親也,至死無窮。將由夫愚陋淫邪之人與,則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縱之,則是曾烏獸之不若也,彼安能相與群居而無亂乎?將由夫修飾之君子與,則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若駟之過隙,然而遂之,則是無窮也。故先王聖人安為之立中製節,一使足以成文理,則舍之矣。

【注釋】

①飾:通“飭”,整治。②群:指有親屬關係的群體。③極:極限,最高限度。④苴:通“粗”。苴杖:用粗劣的竹子做成的手杖,供哭喪時用。⑤反:通“返”。⑥鉛:通“沿”。順流而下叫“沿”,此指隨大流、合群。⑦爵:同“雀”。⑧啁噍:同“啁啾”,象聲詞,形容細碎雜亂的鳥鳴聲。

【譯文】

三年的服喪,是為了什麼呢?回答說:這是根據人的感情來確立禮儀製度,以此整治親族,區別親近的人與疏遠的人之間、高貴者與卑賤者之間的不同禮節,而不能再增減了。所以說:這是無論到什麼地方也不可改變的規定。

創傷大的,愈合時間就長;疼痛厲害的,痊愈就慢。服喪三年,是根據人的感情來確立的禮儀製度,是用來給極其悲痛的感情所確立的最高期限。穿著喪服、拄著孝棍、住在簡陋的房屋中、喝薄粥、把柴草當作墊席、把土塊當作枕頭,是用來給極其悲痛的心情所作的外表裝飾。

三年的服喪,二十五個月就完畢了,但哀痛之情並沒有了結,思念之心並沒有忘懷,然而禮製卻規定在這個時候終止服喪,這難道不是因為送別死者要有個終結、恢複正常的生活要有所節製嗎?凡是生長在天地之間的,有血氣的種屬一定有智能,而有智能的種屬沒有不愛自己同類的。那些大的飛禽走獸如果失去了它的同伴或配偶,那麼過了一個月或超過了一定的時間,就一定會返回合群;經過原來住過的地方,就一定會徘徊周旋,啼鳴吼叫,駐足踏步,來回走動,然後才會離開那裏。小的就算是燕子麻雀之類也還要在那裏嘰嘰喳喳一會兒,然後才能離開那裏。有血氣的種屬沒有比人更聰明的了,所以人對於自己父母的感情,到死也沒有窮盡。

要依從那些愚蠢淺陋放蕩邪惡的人麼?那麼他們的父母親早晨死了,到晚上就忘了;像這種情況如果還放任他們,那麼他們就連鳥獸也不如了,他們又怎麼能互相在一起合群居住而沒有動亂呢?要依從那些注重道德修養的君子麼?三年的服喪,二十五個月就完畢了,他們會覺得時間快得就像駕車的四匹馬經過一個牆縫一樣;像這種情況如果還是成全他們,那麼他們就會無限期地服喪。所以先王聖人就給人們確立了適中的標準、製定了這服喪三年的禮節,使人們完成禮儀,然後就除去喪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