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程者,物之準也;禮者,節①之準也。程以立數,禮以定倫,德以敘位,能以授官。凡節奏欲陵,而生民欲寬。節奏陵而文,生民寬而安。上文下安,功名之極也,不可以加矣。

【注釋】

①節:即下文的“節奏”。

【譯文】

度量衡,是測量物品的標準;禮製,是確定禮節禮儀等法度的標準。根據度量衡來確定物品的數量,根據禮製來確定人與人之間的等級關係,根據品德來依次排列級別地位,根據能力來授予官職。凡是禮節禮儀等製度要嚴格,而撫養人民要寬容。禮節禮儀製度嚴格,就文明;撫養人民寬容,就安定。上麵文雅下麵安定,這是立功成名的最高境界,不可能再有所增加了。

【原文】

君者,國之隆①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亂。自古及今,未有二隆爭重而能長久者。

【注釋】

①隆:山中央高起的地方,引申為高貴,地位高。

【譯文】

君主,是國家中最高貴的人;父親,是家庭中最高貴的人。最高貴的人隻有一個,就安定;如果有兩個,就會混亂。從古到今,還沒有兩個最高貴的人互相爭奪權力而能長久的。

【原文】

師術有四,而博習①不與②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③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④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故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水深而回,樹落則糞本,弟子通利則思師。《詩》曰:“無言不讎,無德不報。”此之謂也。

【注釋】

①博習:博學。②與:參與。③耆:六十歲。艾:五十歲。④陵:超越。不陵:指遵守。

【譯文】

成為老師的辦法有四種,卻並不包括博學。尊嚴而使人害怕,可以成為老師;年老而有威信,可以成為老師;誦讀解說經典而在行動上不超越、不違犯它,可以成為老師;懂得精微的道理而又能加以闡述,可以成為老師。所以成為老師的辦法有四種,卻並不包括博學。水深了就會打旋,樹葉落下就給樹根施了肥,學生顯達得利了就會想到老師。《詩經》上說:“說話總會有應答,施恩總會有報答。”說的就是這種道理啊!

【原文】

賞不欲僭①,刑不欲濫。賞僭則利及小人,刑濫則害及君子。若不幸而過,寧僭勿濫:與其害善。不若利淫。

【注釋】

①僭:超越

【譯文】

獎賞不要過分,刑罰不要濫用。獎賞過分,那麼好處就會施加到道德不良的小人;刑罰濫用,那麼危害就會涉及到道德高尚的君子。如果不幸發生失誤。那就寧可過分地獎賞也不要濫用刑罰;與其傷害好人,不如讓邪惡的人得利。

【鑒賞】

本篇主要論述了招引賢士的方法,如“刑政平”、“禮義備”、“明其德”等,同時也強調了賢士對於國家治亂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