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年紀小,周朝又剛剛平定天下,周公擔心諸侯背叛周朝,就代理成王管理政務,主持國事。管叔、蔡叔等弟兄懷疑周公篡位,聯合武庚發動叛亂,背叛周朝。周公奉成王的命令,平複叛亂,誅殺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讓微子開繼承殷朝的後嗣,在宋地建國。又收集了殷朝的全部遺民,封給武王的小弟弟封,讓他做了衛康叔。晉唐叔得到一種二苗同穗的禾穀,獻給成王。成王又把它贈給遠在軍營中的周公。周公在東方接受了米穀,頌揚了天子賜禾穀的聖命。起初,管叔、蔡叔背叛了周朝,周公前去討伐,經過三年時間才徹底平定,所以先寫下了《大誥》,向天下陳述東征討伐叛逆的大道理;接著又寫下了《微子之命》,封命微子繼續殷後;寫下了《歸禾》、《嘉禾》,記述和頌揚天子贈送嘉禾;寫下《康誥》、《酒誥》、《梓材》,下令封康叔於殷,訓誡他戒除嗜酒,教給他為政之道。那些事件的經過記載在《魯周公世家》中。周公代行國政七年,成王長大成人,周公把政權交還給成王,自己又回到群臣的行列中去。

當初,成王幼小時,有病了,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人河中,向神祝告說:“王年幼沒有主張,冒犯神命的是旦。”也把那祈禱冊文藏於秘府,成王的病果然痊愈。到成王臨朝後,有人說周公壞話,周公逃亡到楚國。成王打開秘府,發現周公當年的祈禱冊文,感動得淚流滿麵,即迎回周公。

周公在豐京患病,臨終時說:“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離開成王。”周公死後,成王也謙讓,最後把周公葬於畢邑,伴隨文王,來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為臣。周公去世那年秋後,莊稼尚未收割,一場暴風雷霆,禾稼倒伏,大樹連根拔起。王都的人十分害怕。成王和眾大夫穿好朝服打開金滕之書,看到周公願以己身代武王去死的冊文。太公、召公和成王於是問史官和有關人員,他們說:“確有此事,但過去周公命令我們不許說出去。”成王手執冊文而泣,說:“今後不要再篤行占卜了!過去周公為王室辛勞,但我年幼不理解。現在上天發威來彰明周公之德,我應設祭迎其神,亦合於我們國家之禮。”成王於是舉行郊天之禮,果真天下雨,風向反轉,倒伏之禾全部立起。太公、召公命國人,凡倒下的大樹都扶起培實土基。當年大豐收。於是成王特準魯國可以行郊祭天和廟祭文王之禮。魯國所以有周天子一樣的禮樂,是因為褒獎周公的德行啊!

品德高尚的人讓人敬仰,羊祜就是其中之一。他不僅令自己的百姓仰慕,也讓敵國的百姓懷念,這就十分難得了。峴山上的墮淚碑見證了這樣一個高尚的人。

巨平侯羊祜被改封為南城郡侯,羊祜堅決推辭不接受。羊祜被授予官職和爵位時,經常避讓,他的至誠之心遠近馳名,所以他被特別許可不接受分封他的官爵。羊祜經曆了兩代帝王,一直掌管關鍵的部門。凡是他參與謀劃商議的事情,不管是設置或簡省,他都會把草稿燒掉,使世人不能知道。由羊祜薦舉而做了官的人,自己都不知道是誰舉薦的。羊祜常常說:“朝廷授人官職,但是卻讓別人向你個人謝恩,這樣的事情是我所不敢做的。”

羊祜致力於整治道德信義以使吳人歸順。每次與吳國交戰,都要約定日期才開戰,從不做乘其不備、突然襲擊的打算。將帥當中有要獻詭詐計謀的人,羊祜總是讓他喝甘醇的美酒,令其酒醉不能說話。羊祜的軍隊外出在吳境內行走,割了穀子做口糧,會並記下所取的數量,作為日後償還的憑據。羊祜每次與部眾在長江、沔水一帶打獵,通常隻限於晉的領地,如果禽獸先被吳人殺傷而後被晉兵所得,就要送還吳人。於是吳國邊境的百姓對羊祜心悅誠服。羊祜與陸抗在邊境相對峙,雙方的使者常奉命相互來往,陸抗送給羊祜的酒,羊祜喝起來從不生疑;陸抗病了,向羊祜求藥,羊祜把成藥送給他,陸抗也馬上服下。許多人諫阻陸抗,陸抗說:“羊祜怎麼會用毒藥殺人?”

陸抗對守邊的士兵說:“別人專門行恩德,我們專門做惡事,這就相當於不戰而屈。現在雙方各自保住疆界就可以了,我們不要再想著占小便宜。”吳主聽說雙方邊境交往和諧,便以此事責難陸抗,陸抗說:“一邑一鄉都不可以不講信義,更何況大國呢!我如果不這樣做,反而顯揚了羊祜的恩惠,對羊祜毫無損傷。”

羊祜病重,薦舉杜預代替他。武帝任命杜預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羊祜去世,晉武帝哭得特別哀傷。那天天氣很冷,晉武帝流下的眼淚沾在胡須和鬢發上,立刻結成了冰。羊祜留下遺言,不讓把南城侯印放入棺木。晉武帝說:“羊祜堅持謙讓已經有很多年了,現在人死了,而謙讓的美德還在。如今就按他的意思辦,恢複他原來的封號,以彰明他高尚的美德。”荊州的百姓們聽到羊祜去世的消息,便為他罷市,群聚在裏巷哭泣,哭聲接連不絕。就連吳國守衛邊境的將士們也為羊祜的死而流淚。羊祜喜歡遊峴山,襄陽的百姓們就在峴山上建廟立碑,一年四季都祭祀他。望著這座碑的人沒有不落淚的,所以人們稱這座碑為墮淚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