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論:通“倫”,類。②溝瞀:通“恂憨”,愚昧無知。③三公:輔助君主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員,各個朝代名稱不同,周朝的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④士:官名,有上士、中士、下士三等,其位次於大夫。⑤尋: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為群臣寸、尺、尋、丈: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指衡量群臣的德才是一寸高,還是一尺、一尋、一丈高,等於說“掂群臣的分量”、“區別群臣的檔次”。⑥檢、式:都是法度、準則的意思。
【譯文】
人的類別及等級分為:思想沒有脫離私心雜念,卻希望別人認為自己大公無私;行為沒有脫離汙穢肮髒,卻希望別人認為自己品行美好;極其愚昧淺陋,卻希望別人認為自己聰慧明智:這樣的人是一般的民眾。思想上克製了私心,然後才能大公無私;行動上抑製了邪惡的本性,然後才能品行美好;聰明而又喜歡請教他人,然後才能多才多藝:去私為公、行為美好又有才幹,可以稱為小儒了。思想上習慣於公正無私,行動上習慣於善良,智慧能夠精通禮儀,像這樣的就是大儒了。大儒,可以擔任天子的三公;小儒,可以當諸侯的大夫或士;民眾,隻能當工匠、農夫、商人。禮儀,是君主用來鑒定群臣等級的標準,人的關係倫常也就在其中了。
【原文】
君子言有壇宇①,行有防表②,道有一隆。言道德③之求,不下於安存;言誌意之求,不下於士;言道德之求,不二後王。道過三代謂之蕩,法二後王謂之不雅。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是君子之所以騁⑤誌意於壇宇、宮庭⑥也。故諸侯問政,不及安存,則不告也;匹夫問學,不及為士,則不教也;百家之說,不及後王,則不聽也:夫是謂君子言有壇宇、行有防表也。
【注釋】
①壇:殿堂的基礎。宇:屋簷。壇宇:引申指界限。②防:堤防,引申指限度。表:標誌,標準。③道德:當作“政治”。④之:指代“道有一隆”之“道”。⑤騁:盡情施展,充分活動。⑥宮庭:室內的廳堂,引申指範圍。
【譯文】
君子說話有一定的界限,行動有一定的標準,主張有一定的重點。說到政治的要求,不低於使國家得以安定和生存;說到思想的要求,不低於做一個有德才的士大夫;說到道德的要求,是不背離當代的帝王。治國之道超過了夏、商、周三代便叫做渺茫不可信,法度背離了當代的帝王便叫做不正。使自己的主張或高、或低、或小、或大,都不超越這個範圍,君子是在這個範圍內發揮和闡述自己的思想的。所以諸侯詢問政治,如果不涉及如何使國家安定而存在下去,就不告訴他;一般人來求學,如果不涉及如何做一個有德才的學士,就不教他;各家的學說,如果不涉及當代的帝王,就不用聽它。這就叫做君子說話有一定的界限、行動有一定的標準。
【鑒賞】
本篇《儒效》由周公輔佐成王的事例引出大儒的作用,那就是“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除了論述大儒的作用外,還論述了聖人、君子、勁士、雅儒、小儒、俗儒、俗人、眾人、鄙夫幾類人的德行,並強調了學習與法度的重要性。
荀子首先駁斥了秦昭王“儒生對於治理國家沒有什麼好處”的觀點,接著用孔子將要做司寇,國內一些不法分子都望風而逃的事例,說明儒者若是在朝廷之上就能美化政策,使國家得到治理;若是在闕黨之中,就能教化百姓,使他們遵從君主的政令。
在這篇文章中,荀子還談到了認識論的觀點。孔子、孟子都認為聖人是生而知之、無所不知的人,他們製定了禮儀製度,發明了禮樂、文字、弓箭等,並把這些教給了百姓,才使整個文明興盛起來。這種觀點將聖人置於一個高不可攀的地位,普通的老百姓隻能根據聖人的教導來學習,基本上是不可能達到聖人的境界的。然而,荀子則認為人人都能成為大禹一樣的聖人,這是因為“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聖人是普通人經過學習的積累而成的,“使塗之入伏術為學,專心一誌,思索孰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所以,所謂的聖人君子並不是全知全能的,也會有所不知。耕田種地,君子不如一個農民;買賣貨物,君子不如一個商人;製造器具,君子不如一個工匠。君子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就在於根據一個人的才能來授予官職,應付各類事件,“言必當理,事必當務”,這才是君子所擅長的。
【精典事例】
周公是儒家學派推崇的人物之一,孔子曾經哀歎自己:“沒有夢見周公很久了!”並據此來推斷自己將不久於世。那麼,周公到底有什麼樣的人格魅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