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輸般為楚國製造攻城的雲梯,準備用來攻打宋國。墨子聽到這件事,步行萬裏,腳底磨起了厚繭,趕著去見公輸般,對他說道:“我在宋國就聽說了先生的大名。我想借助您的力量去殺一個人。”公輸般說:“我是講道義的,絕不殺人。”墨子說:“聽說您在造雲梯,用來攻打宋國,宋國有什麼罪?你口口聲聲說講道義,不殺人,如今攻打宋國,這分明是不殺少數人而殺多數人呀!請問你攻打宋國是什麼道義呢?”公輸般被說服了,墨子請他為自己引見楚王。

墨子見到楚王,說道:“假如這兒有一個人,放著自己華美的彩車不坐,卻想去偷鄰居家的一輛破車;放著自己錦繡織成的衣服不穿,卻想去偷鄰居的粗布短衫;放著自己家裏的好飯好菜不吃,卻去偷鄰居的酒糟和糠皮。這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楚王說:“一定是有偷東西的癖好。”墨子接著說:“楚國土地縱橫五千裏,而宋國才不過五百裏,這就如同用華美的彩車和破車相比。楚國有雲夢澤,犀牛和麇鹿充斥其中,長江和漢水的魚鱉、大黿和鱷魚,為天下最多,而宋國卻是連野雞、兔子、鯽魚都不產的地方,這就如同用精美的飯菜和糟糠相比。楚國有高大的鬆樹,帶花紋的梓樹,以及楠樹、豫樟樹等名貴樹種,而在宋國大樹找不到一棵,這就如同用錦繡和粗布短衫相比。因此我認為大王去攻打宋國,與有盜竊癖差不多。”楚王說:“說得好!我不去攻打宋國了。”

孔子的弟子多達上百人,就是非常有賢名的也有七十二個。子張和子夏就是比較賢能的人,即使比不上傳說中的顏淵那樣,但也是難得的人才。

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44歲。

子夏問道:“‘姣美的笑容嫵媚動人啊,明澈的眼珠流動生輝啊,潔白的生綃染上了絢爛的文彩’,這三句詩是什麼意思?”

孔子回答說:“繪畫要先有潔白的底子,然後再彩飾圖畫。”子夏說:“是不是禮樂的產生在仁義之後呢?”孔子說:“卜商啊,現在可以和你討論《詩經》了。”

子貢問道:“顓孫師和卜商哪一位更強些?”孔子說:“顓孫師麼,有些過分,卜商麼,有些趕不上。”子貢說:“那麼顓孫師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趕不上同樣是不完美的。”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立誌做個有才德的讀書人,不要做淺薄不正派的讀書人。”

孔子逝世後,子夏定居河西教授學生,成了魏文侯的教師。

顓孫師,陳國人,字子張。比孔子小48歲。

子張向孔子學習求取官職俸祿的方法。孔子說:“多聽人家說,對疑難未解的,不要妄加評論,其餘有把握的要謹慎地說出,能少犯錯誤;多看人家行事,對疑難未解的,不要妄加行動,其餘有把握的要謹慎地行動,能減少懊悔。說話的錯誤少、行動的懊悔少,你要求取的官職俸祿就在裏麵了。”

有一天子張跟隨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時被圍困,子張問怎樣才能處處行得通。

孔子說:“說話要忠誠信實,行為要真誠恭敬,即使在南蠻北狄也行得通;說話不忠誠信實,行為不真誠恭敬,即使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著的時候,就像‘忠信篤敬’幾個字呈現在眼前;坐在車上,就像‘忠信篤敬’幾個字掛在車前的橫木上,做到這種地步之後,就到處行得通了。”子張就把這些話寫在束腰的大帶子上。

子張問:“讀書人怎樣做才可以叫通達了呢?”孔子說:“你所說的通達,指的是什麼呢?”子張回答說:“在諸侯的邦國中一定要有聲望,在卿大夫家裏也一定要有聲譽。”孔子說:“這是聲望,不是通達。所謂通達,應當是立身正直而好義,審度別人的言論,觀察別人的表情,時常想著謙恭退讓,這樣,在諸侯的邦國和卿大夫的封地一定能夠通達。所說的聲望,外表上好像追求仁德的樣子,而實際行動上卻違背仁德,自己還以仁人自居而不慚愧,這樣的人在諸侯的邦國和卿大夫的封地一定能取得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