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絻:“俛”字之誤,“俛”同“俯”。②禁:同“襟”、“衿”,結,係。③狄:通“超”,跳躍。④罔:不怕別人議論。⑤溪訽:辱罵。詢:同“詬”,罵。
【譯文】
我來告訴你那些學者的怪模樣:他的帽子向前而低俯,帽帶束得很鬆;他的麵容傲慢自大,自滿自足,時而跳來跳去,時而一言不發,或眯起眼睛東張西望,或睜大眼睛盯著不放,似乎要一覽無餘的樣子。在吃喝玩樂的時候,就神情迷亂,沉溺其中;在行禮節的時候,就麵有怨色,口出怨言;在勞苦的工作之中,就懶懶散散,躲躲閃閃,苟且偷安而無所顧忌,沒有廉恥之心而能忍受汙辱謾罵。這就是那些學者的怪樣。
【原文】
弟佗①其冠,衝禫②其辭,禹行而舜趨③,是子張氏④之賤儒也。正其衣冠,齊其顏色,嗛然而終日不言,是子夏氏⑤之賤儒也。偷儒憚事,無廉恥而耆⑥飲食,必日“君子固不用力”,是子遊氏⑦之賤儒也。
【注釋】
①弟佗:頹唐,隕落的樣子。②衶禫:通“衝淡”,平淡。③禹行而舜趨:傳說禹治水時,腿瘸了,隻能踮著腳走路。據說舜在父母前總是低頭而趨(禮貌地小步快走),以表示恭敬。這裏指子張氏之賤儒仿效禹、舜走路,故作聖人之態。④子張:姓顓孫,名師,春秋時陳國人,孔子的學生。⑤子夏:即卜商,春秋時衛國人,孔子的學生。⑥耆:同“嗜”。⑦子遊:即言偃,春秋時吳國人,孔子的學生。
【譯文】
帽子戴得歪歪斜斜,話說得平淡無味,學習大禹的跛行和舜的低頭快走,這是子張一派的賤儒。衣冠整齊,表情嚴肅,沉默不言,這是子夏一派的賤儒。苟且偷懶怕事,沒有廉恥之心而熱衷於吃喝,總是說“君子本來就不用從事體力勞動”,這是子遊一派的賤儒。
【原文】
彼君子則不然。佚①而不惰,勞而不侵②,宗原應變,曲得其宜,如是,然後聖人也。
【注釋】
①佚:同“逸”。②侵:同“慢”。
【譯文】
那些真正的君子就不是這樣。他們雖然安逸卻不懶惰,即使勞苦也不懈怠,尊奉根本的原則來應付各種事變,各方麵處理得都很恰當,像這樣才可以成為聖人。
【鑒賞】
荀子所處的戰國時代,群雄並起,百家爭鳴,各種各樣的學說層出不窮。本篇主要列舉了六種學說、十二個代表人物,逐一進行了評論和批判;同時也兼及其他一些學說與人物,擺明了作者的觀點。它實是一篇全麵總結春秋戰國時代各家學說的文章,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戰國時期的各家學說在我們看來,都各有其合理的成分,與當時的社會聯係非常密切。但是荀子作為繼孟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自然不能忍受這種混雜的狀況。在他看來,這些人的學說背離了人的本性,背離了道義。荀子甚至認為,當時社會的混亂就在於這些人的學說混淆人們的耳目,使人們無所適從。所以,在本篇的開頭,荀子就講“假今之世,飾邪說,文奸言,以梟亂天下,蟊宇嵬瑣,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亂之所存者有人矣”。既然這些人的學說是不可能正確的,那麼,現在的君主應該怎麼做呢?
對於這個問題,荀子回答“上則法舜、禹之製,下則法仲尼、子弓之義,以務息十二子之說。”意思是要製止這十二個人的學說,使天下都歸人儒家的係統之中,然後“一天下,財萬物,長養人民,兼利天下”,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孔子心目中的“大同世界”。這就是荀子給後代的君主指出的一條由亂到治的道路。從後來的曆史發展來看,秦始皇在荀子的弟子李斯和韓非的輔助下,統一六國,結束了天下紛亂的局麵。說明荀子的這種道路確實是可行的。在這一點上,荀子的學說比孔子空談的“仁政”要實用得多。
【精典事例】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非攻、節用,反對陪葬等貴族的奢侈行為。作為一位小手工業者的代表,他的言論中有一些和儒家的遵禮、貶低體力勞動者等方麵有衝突之處,這些地方也是儒家學派一直貶斥的地方。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他的學說的有利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