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者,桀、紂長臣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戮①,後世言惡,則必稽②焉。是非容貌之患也。聞見之不眾,論議之卑爾!

今世俗之亂君,鄉曲之儇③子,莫不美麗、姚冶、奇衣、婦飾,血氣態度擬於女子;婦人莫不願得以為夫,處女莫不願得以為士,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比肩並起。然而中君羞以為臣,中父羞以為子,中兄羞以為弟,中人羞以為友。俄則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傷其今而後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聞見之不眾,論議之卑爾!然則從者將孰可也?

【注釋】

①戮:同“戮”,恥辱。②稽:考,引證。③儇:輕薄巧慧。

【譯文】

古時候,夏桀、商紂魁梧英俊,是天下出眾的身材;他們的體魄強壯,足可對抗上百人。但是他們被人殺死,國家也滅亡了,成為天下最可恥的人,後世說到壞人,就一定會拿他們作例證。這顯然不是容貌造成的禍患啊。信從相麵的人見聞不多,這是見識淺陋、行為卑下所致。

現在世上犯上作亂的人,鄉裏的輕薄少年,沒有不長得美麗妖豔的,他們穿著奇裝異服,像婦女那樣裝飾打扮自己,神情態度都和女人相似。婦女沒有誰不想得到這樣的人做丈夫,姑娘沒有誰不想得到這樣的人做未婚夫,甚至拋棄了自己的家庭而想和他們私奔的女人比肩接踵。但是一般的國君都羞於把這種人作為臣子,一般的父親都羞於把這種人當作兒子,一般的哥哥都羞於把這種人當作弟弟,一般的人都羞於把這種人當作朋友。不久,當這種人被官吏綁了去而在大街鬧市中殺頭時,追隨他們的婦女無不呼天喊地號啕大哭,都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場而後悔自己當初的行為。這並不是容貌造成的禍患啊!而是見識淺陋,行為卑下所致。那麼在以相貌論人與以思想論人兩者之間將選擇哪一種意見呢?

【原文】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長,賤而不肯事貴,不肖而不肯事賢,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窮:為上則不能愛下,為下則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窮也;鄉①則不若②,偝則謾之,是人之二必窮也;知行淺薄,曲直有③以相縣④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⑤士不能明⑥,是人之三必窮也。人有此三數行者,以為上則必危,為下則必滅。《詩》曰:“雨⑦雪瀌瀌⑧,宴⑨然聿⑩消。莫肯下隧,式居屢驕。”此之謂也。

【注釋】

①鄉:通“向”,麵對麵。②若:順。③有:通“又”。④縣:同“懸”。⑤知:通“智”。⑥明:尊。⑦雨:動詞,下。⑧瀌瀌:雪大的樣子。⑨宴:通“晏”,天晴日出。④聿:語助詞。

【譯文】

人有三種不吉利的事:年幼的不肯侍奉年長的,卑賤的不肯侍奉尊貴的,沒有德才的不肯侍奉賢能的,這是人的三種禍害。人有三種必然會陷於困厄的事:做了君主卻不能愛護臣民,做了臣民卻喜歡非議君主,這是人們使自己必然陷於困厄的第一種情況;當麵不順從,背後又毀謗,這是人使自己必然陷於困厄的第二種情況;知識淺陋,德行不厚,辨別是非曲直的能力又與別人相差懸殊,但對仁愛之人卻不能推崇,對明智之士卻不能尊重,這是人們使自己必然陷於困厄的第三種情況。人有了這三不祥、三必窮的行為,當君主就必然危險,做臣民就必然滅亡。《詩經》上說:“下雪紛紛滿天飄,太陽一出來便融消。人卻不肯自引退,在位經常耍驕傲。”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原文】

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①也?曰:以其有辨也。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猩猩形笑②亦二足而無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臠。故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

【注釋】

①已:同“以”。②笑:通“肖”,似。

【譯文】

人之所以成為人,到底是根據什麼來定的呢?我說:這是因為人對各種事物的界限都有所區別。餓了就想吃飯,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歡得利而厭惡受害,這是人生來就有的本性,是無須依靠學習就會這樣的,它是禹與桀所相同的方麵。然而人之所以成為人,並不隻是因為他有兩隻腳而且腳底沒有毛,而是因為對各種事物的界限都有所區別。猩猩的形狀與人相似,也是兩隻腳而腳底無毛,可是人們卻嚐它的肉羹,吃它的肉。所以人之所以成為人,並不隻是因為他們兩隻腳而腳底沒有毛,而是因為他們對各種事物的界限都有所區別。禽獸有父有子,但沒有父子之間的親情;有雌有雄,但沒有男女之間的界限。而作為人類社會的根本原則就在於對所有的事物界限都要有所區別。

【原文】

辨莫大於分①,分莫大於禮,禮莫大於聖王。聖王有百,吾孰法焉?故②曰:文③久而息,節族④久而絕,守法數之有司極禮⑤而褫⑥。故曰:欲觀聖王之跡,則於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彼後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後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猶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欲知上世,則審周道;欲知周道,則審其人所貴君子。故曰:“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