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生說:“帽子雖然破舊,但是一定戴在頭上;鞋雖然新,但是必定穿在腳下。為什麼呢?這正是上下有別的道理。桀、紂雖然無道,但是身為君主而在上位;湯、武雖然聖明,卻是身為臣子而居下位。君主有了過錯,臣子不能直言勸諫糾正它來保持天子的尊嚴,反而借其有過而誅殺君主,取代他自登南麵稱王之位,這不是弑君篡位又是什麼?”

轅固生答道:“如果非按你的說法來斷是非,那麼高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也不對嗎?”

於是景帝說:“吃肉不吃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談學問的人不談湯、武是否受天命繼位,不算愚笨。”爭論才停止。此後學者再無人膽敢爭辯湯、武是受天命而立還是放逐桀紂篡奪君權的問題了。

竇太後喜歡《老子》這本書,召來轅固生問他讀此書的體會。轅固生說:“這不過是普通人的言論罷了。”竇太後十分惱怒,於是讓轅固生人獸圈刺殺野豬。景帝知道太後發怒了,而轅固生直言並無罪過,就借給他鋒,利的兵器。他下到獸圈內去刺殺野豬,一刺,正中其心,野豬便應手倒地。太後無語,沒理由再治他的罪,隻得作罷。過不久,景帝認為轅固生廉潔正直,拜他為清河王劉承的太傅。很久之後,他因病免官。

好名聲是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的,孔子、孟子、荀子也不例外。但是他們又與一般人期望由名聲獲得財富、地位的出發點不同。孔子和孟子雖然非常希望自己的名聲遠揚,卻隻是為了推行自己的學說。荀子和他們有些不同,他更講究利益一些。這就是他對孔孟思想進行發揮的一點。楊朱比荀子走得更遠,他肯定人對財富的欲望,甚至鼓勵人們去追求財富。

楊朱到魯國遊覽,住在孟氏家中。

孟氏問他:“做人就是了,為什麼要名聲呢?”楊朱回答說:“要以名聲去發財。”

孟氏又問:“已經富了,為什麼還不停止呢?”楊朱說:“為做官。”

孟氏又問:“已經做官了,為什麼還不停止呢?”楊朱說:“為了死後喪事的榮耀。”

孟氏又問:“已經死了,還為什麼呢?”楊朱說:“為子孫。”

孟氏又問:“名聲對子孫有什麼好處?”楊朱說:“名聲是身體辛苦、心念焦慮才能得到的。伴隨著名聲而來的,好處可以及於宗族,利益可以遍施鄉裏,又何況子孫呢?”

孟氏說:“凡是追求名聲的人必須廉潔,廉潔就會貧窮;凡是追求名聲的人必須謙讓,謙讓就會低賤。”

楊朱說:“管仲當齊國宰相的時候,國君淫亂,他也淫亂;國君奢侈,他也奢侈。意誌與國君相合,言論被國君聽從,治國之道順利實行,齊國在諸侯中成為霸主。死了以後,管仲還是管仲。田氏當齊國宰相的時候,國君富有,他便貧苦;國君搜刮,他便施舍。老百姓都歸向於他,他因而占有了齊國,子子孫孫享受,至今沒有斷絕。像這樣,真實的名聲會貧窮,虛假的名聲會富貴。”

楊朱又說:“有實事的沒有名聲,有名聲的沒有實事。名聲這東西,實際上是虛偽的。過去堯舜虛偽地把天下讓給許由、善卷,而實際上並沒有失去天下,享受帝位達百年之久。伯夷、叔齊真實地把孤竹國君位讓了出來而終於失掉了國家,餓死在首陽山上。真實與虛偽的區別,就像這樣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