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問栝①者,勿告也;告梏者,勿問也;說梏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②。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③交④匪舒,天子所予⑤。”此之謂也。
【注釋】
①栝:惡劣,不正當。②瞽:眼睛瞎。③匪:同“非”,不。④交:通“絞”,急。⑤予:通“與”,讚許。
【譯文】
別人問了不合禮法的事情,不要告訴他;別人告訴了不合禮法的事情,不要去追問;談論不合禮法的事情,不要去聽;態度蠻橫,不講道理的人,不要和他爭辯。所以,必須是按照禮儀之道前來請教的人,才接待;不按照禮儀之法前來請教的人,就避而不答。所以,來者恭敬有禮,然後可以同他談論道義的方向;看他的言詞比較恭順的,才可以和他談論道義的原理;見他樂意聽從,才和他談論道義的深義。所以對於那些不可以交談的人,卻偏要與之交談,這叫做浮躁;對於那些可以與他交談的人而又不與他談論,這叫做隱瞞;不看對方的表情而與之談論,這叫做瞎說。所以,君子不浮躁、不隱瞞、不瞎說,而是謹慎地對待前來請教的人。《詩經·小雅·采菽》上說:“不輕侮、不怠慢的人,是上天所讚許的。”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裏跬步不至,不足謂善禦;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蹠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無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譯文】
射箭一百次其中有一次沒有中的,就不能稱為善於射箭;駕車行走千裏,隻要半步不到,就不能叫做善於駕車;對於天下各種事物不能融會貫通,對於仁義不能完全徹底,就不能稱作善於學習。所謂學習,就是應該一心一意地堅持到底。一會兒這樣學,一會兒那樣學,這隻是街頭巷尾的普通人;學習善的少,不善的多,就是桀紂盜蹠一樣的人;學習達到完全徹底,才算得上是好的學習的人。
君子懂得,做學問不完備、不純正,是不能夠被看作是完美的,所以,要不斷地誦讀詩書,用心思索來融會貫通,把良師益友作為自己的榜樣,設身處地去做,除掉有害的東西,培養有益的學識。對於不是這樣的事物,眼睛不去看,耳朵不去聽,嘴裏不去說,內心不去考慮。等到極其愛好學習時,就像眼睛愛看五色,耳朵喜歡聽五聲,嘴巴喜歡吃五味,心裏追求占有天下那樣。因此,這樣的人,權力不會壓製他,人多勢眾卻不能改變他,天下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動搖他。活著是這樣,死後也是這樣,這就叫做有好的品德和操守了。具備了這樣品德的人才能堅定不移;能夠堅定不移,才能夠應付自如。既能堅定不移,又能應付自如,可以稱得上是完美的人了。天空顯現它的光明,大地顯露它的廣闊,君子最要緊的是人格的完美與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