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要舉辦一場大型的歌唱比賽,一個民營企業家找到大賽主持人說:“我讚助五萬元,你安排我當個評委怎樣?”主持人知道這個人社會聲譽不太好又根本不懂藝術,於是拍了拍對方的肩膀說:“老兄,你錢多得沒處花了嗎?這五萬元扔在這個比賽上,不如扔到河裏,還能看到個水漂呢。”
這是在對方提出要求後,機智地以詼諧幽默、插科打諢的話語避開問題焦點的回答,巧妙地拒絕了對方提出的要求。
還有一個“懶師拜懶徒”的故事,是用來教育那些遊手好閑的浪子的。
一個遊手好閑的浪子,隻恨自己“懶”得不到家,頗想找一個“懶”店進修一番。於是,他就到處打聽哪裏有“懶”店。
一天,他打聽到確有一個學“懶”店,便欣然前往。到了“懶”店門口,他屁股充作臉,退著進門去。學“懶”店的師傅大喝一聲:“哎,怎麼不懂規矩,為何不把臉對著我?”浪子仍然背對師傅答道:“尊師在上,容愚徒一稟:來時背對師傅,辭別時可不轉身也。”
師傅一聽,瞠目結舌,少頃如夢初醒,於是拒浪子於門外曰:“我可尊你為師也!”
拒絕,是對各種不良現象進行鬥爭的武器,要想達到效果,就必須與人為善,就必然要講究方式、方法,講究語言藝術。有時候,一句巧妙的言辭的確能勝過許多平淡乏味的說教。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直截了當地當眾批評某個人,這決不是好辦法,或者會引起對方的強烈反駁,找到一些理由來為自己辯護;或者會以沉默相對抗,口服心不服,並從此積怨於心。這樣,批評的目的自然沒有達到。而有技巧地拒絕卻保持了對方的臉麵,不會使對方產生對抗情緒。另外,由於采取的是“影射”而不是直說的方式,讓被批評者有一個思考回旋的餘地,就更能深刻地領會批評者的良苦用心。
一位年輕畫家就近找到一處住房,在搬家之前對他的好友說:“我想把房間的牆壁很好地粉刷一下,然後在牆上畫一些畫。”
深知這位年輕畫家水平的好友勸他說:“你最好是先在牆壁上畫畫,然後再粉刷牆壁。”
這位好友運用含蓄的“心眼”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年輕的畫家自然也會深思該如何把自己的畫畫好了。
當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應該真誠地對待朋友和同學,積極地幫助他們。每個人都應該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平時幫人,拒人才不難”,對於那些可能引起誤解的事情,也應該明確自己的態度,否則會“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曆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問艾森豪威爾將軍一個有關軍事機密的問題,艾森豪威爾將軍作耳語狀說:“這是一個機密問題,你能替我保密嗎?”於是那個人就連忙說:“我一定能!”艾森豪威爾將軍則回答道:“那我同樣也能!”
無獨有偶,小林從一個朋友那裏借了一架DV,他一邊走一邊擺弄著,這時剛好小趙迎麵走來了。他也知道小趙有個毛病——見熟人有什麼“新鮮東西”非要“借”去玩幾天不可,這回他看見小林手中的DV免不了又要“借”去。盡管小林百般說明情況,小趙依然不肯放過。小林靈機一動,故作姿態地說:“好吧,借給你也可以,不過你不能借給別人,做得到嗎?”
小趙一聽連忙說:“當然,當然,我一定做得到。”
“絕不失信?”小林還追加一句。
“絕不失信!失信還能叫做人?”
小林斬釘截鐵地說:“我也不能失信,因為我也答應過別人,這個照相機絕不外借。”聽到這兒,小趙目瞪口呆,這件事隻得做罷。
有很多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巧妙地把對方設置在同樣的場景之中,以此來引誘對方做出他的判斷,從而讓對方明白自己的處境或意思,以達到巧妙拒絕對方的目的。
當人的思維朝著一定的方向行進,特別是當人處於亢奮狀態時,命令式的語言、強迫式的手段,其製止效果可想而知。碰到以上這些突發事件時,隻有巧借其勢,用巧妙的語言形式自然地加以引導,才能達到扭轉局勢的目的。
順勢牽連、借風行舟的拒絕藝術能有效地使人從困境中擺脫出來,但必須注意“牽”得要自然,“連”得要巧妙,不能牽強附會,否則會弄巧成拙。
一個教師剛走上講台,同學們忽然大笑起來,令他感到莫名其妙。坐在前排的一位同學小聲對他說:“老師,你的扣子扣錯了。”
教師一看,果真,第四顆扣子扣在了第五個扣眼裏。當時場麵有些尷尬,突然間,這位教師煞有介事地對學生們說:“老師在想心事,急急忙忙趕著來上課才會不小心扣錯。不過,這也沒什麼好笑的,昨天我們有的同學做作業運用數學公式就是這樣張冠李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