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於髡也很幹脆;“承蒙不棄,從命就是。”
後人猜測,淳於髡此行,可能是有目的而來,專為朋友解危的,隻不過這話須孟嚐君親自當麵求他就是了。朋友之交,有許多心照不宣的東西,古來如此。
卻說淳於髡趕回齊國進宮晉見齊閔王。正麵的話題當然是要相告出國履行公務的結果,他真正要辦的事情也早已盤算在心。
齊閔王問道:“楚國的情況如何?”這樣的話題正中淳於髡下懷。
順著這個話題,淳於髡準備展開一番攻心術,履行對朋友的承諾了。
“事情很糟。楚國太頑固,自恃強大,滿腦子想以強淩弱;而薛呢,也不自量……”話題意識性地流動,談到“薛”,但不露痕跡。
閔王一聽,馬上就問:“薛又怎麼樣?”
淳於髡眼見齊閔王入了圈套,便抓住機會說:“薛對自己的力量,缺乏分析,沒有遠慮,建築了一座祭拜祖先的祠廟。規模宏大,卻不問自己是否有保衛它的能力。目前楚王出兵攻擊這一祠廟,咳,真不知後果怎樣!所以我說薛不自量。楚也太頑固。”
齊閔王表情大變:“喔,原來薛有那麼大的祠廟?”
隨即下令派兵救薛。
守護先祖之祠廟,是國君最大義務之一。為了保護祖先祠廟就必須出兵救薛,薛的危機就是齊的危機,在這種危機麵前,齊閔王就完全不再計較與孟嚐君的個人恩怨了。
整個過程,淳於髡沒有提到一句請齊閔王發兵救孟嚐君,而是抓住齊閔王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最大的弱點——祠廟,旁敲側擊,點到痛處,令閔王自己主動發兵救薜。而實際上,是救了孟嚐君。可見,淳於髡的縱橫術真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借他人之力辦自己的事,自己的完全可以不出現,隻在暗中操作就行,借力使力不費力,不能不說是一種辦事的鐵“手腕”。
3.借梯能登天,小人物也能辦大事
《紅樓夢》中的薛寶釵填過一首《柳絮詞》,其中有一句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在這裏,薛寶釵一反大貶柳絮飄浮無根、無所附依的寫法,而是用肯定態度對其做了讚美。這正如有人不僅看到了辛勤耕耘的黃牛,也看到了黃牛背後不斷抽動著的鞭子,這正是她見識的獨到之處。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一個人要想獲得辦事的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之外,有時還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平步青雲或扶搖直上。
這裏的“梯”指的是他人之力,如名人、親戚、朋友、同學等的地位、名望、財富或權力等;他人有時是你接近成功或走向成功的橋梁與階梯,尤其是那些德高望重的名人,他們的力量更能幫你尋到走向成功的捷徑。
古往今來,借助於名人之力成功的事例數不勝數。漢高祖劉邦立太子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漢高祖劉邦共有八個皇子,生母不一,為了爭奪太子之位,他們展開了子與子、母與母之間的明爭暗鬥。劉邦有立戚夫人之子如意為太子之意,可呂後想立自己的盈為太子,她找張良幫忙。
張良獻上一計:“皇上一直想招聘四個在野的賢人出山,但他們始終不肯,若將他們迎為賓客,太子若常能請此四人赴宴,必會被皇上看見,而問其原因。”
果然不出張良所料,高祖以為盈為人恭敬仁孝,天下名人慕名而來,終於立盈為太子。
盈的成功完全仰仗了四大賢人的盛名,借助他們的名望得到了皇帝的寶座,當然這也包括他母親呂後和張良的妙計,隻有劉邦被蒙在鼓中。
一代偉人毛澤東當年就是靠李大釗的引薦才成為北大圖書館的管理員,而這一職業為他日後成為傑出的詩人、軍事家和政治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果沒有李大釗的引薦,毛澤東就可能選擇其他職業,而這個差別對他的一生必然會產生重大影響。
曆史是必然的發展,有時也是偶然的巧合,但成功之路卻大同小異。
中國人曆來看重宗族親情,以至在今天仍然盛行“走後門”。這種“後門”其實就是一種看不見的裙帶關係網,類似於我們所說的“梯”。利用“後門”去幹違法亂紀的事情,當然是要堅決製止的,但如果你想能充分發揮你的才智,有所成就,在某些時候借助“梯子”還是必要的。尤其是剛走出校門,又缺乏社會經驗的學生,要想在社會上謀得一份理想的職業,得到社會的承認和認可,就必須靠熟人或名人的引薦。
一般來說,無論引薦者的名望大小、地位高低,隻要對你成功有所幫助,他就是你登上高處的好梯子,他的威信和影響力能對你有用處。一般人除對權威和名望有一種崇拜感和信任感之外,對熟識的人同樣有一種可靠、信賴的感覺,因而他們常常會從推薦者身上來估量被推薦者的能力和人格。這種透視現象可以幫助求職者被錄用,繼而步步高升。
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之中,在各種社會關係構成的屏障麵前,互相利用是人性的弱點,但它也是人類共同需要的心理傾向,而這正是“借梯登天”之計的實質所在。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不懂得或不善於利用他人力量,光靠單槍匹馬闖天下,在現代社會裏是很難大有作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