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毫不氣餒,決心改過自新,改變鄉親們對自己的看法。他找到當時的大學問家陸機,說:“我很後悔自己覺悟得太晚了,浪費了好時光,現在想幹一番成功的事業,隻怕來不及了!”陸機鼓勵他道“君子朝聞道夕徒已死可矣!你年紀輕輕,前程遠大,什麼事做不成?人隻怕沒有誌氣,何必擔心不能名滿天下?”
於是,周處發憤改過,一心向善。後來升任吳國禦史中丞,直至將兵西征,以身殉國。犯錯誤的根源在於認識的缺陷,可能是因為認識事物的局限性所致;也可能是因主觀偏見所致。不管怎麼說,犯錯誤是需要勇氣的。能堅持自己的觀點,不為別人的觀點所左右,本是一種成功素質,隻是犯錯誤的人走錯了方向,才離成功越來越遠。如果他們能調整方向,以犯錯誤時的勇氣走正確的道路,完全可能幹成驚人的業績。
美國生理學家謝靈頓,曾是一個街頭惡人,人們稱他“壞種”。他開始不以為恥,毫無悔改之心。可是有一次,他向一個他深深愛慕的擠奶女工求婚,這位女工甩給他一句辛辣的話:“我寧願投河淹死,也決不嫁給你這惡少!”
謝靈頓無地自容,羞愧萬分,從此猛醒。他發誓:將以輝煌的成就出現在人們麵前。於是他悄悄離開姑娘,徹底埋葬了自我,並刻苦攻讀和鑽研。他終於在生理學研究方麵碩果累累,先後任倫敦、利物浦、牛津三所名牌學府教授,1932年與合作者同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犯各種錯誤,也會為此自責、難過,甚至抬不起頭。其實,犯了錯誤不要緊,改了就是了。沒有必要為此彎著腰做人。
改正錯誤,並非輕而易舉的事兒。首先必須有知錯的智慧,這就要求多聽取別人的意見,而不自以為是;其次要有認錯的勇氣,如果為了麵子,死不認錯,甚至將錯就錯,那就大錯特錯了;再次要有和錯誤一刀兩斷的魄力和向正確靠攏,能夠吃苦的精神。我們之所以犯錯,有時是因為不良習慣造成的,如貪圖安逸、貪圖享樂等等。要改變不良習慣,沒有毅力和吃苦精神是不行的。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從理性上認識到改正錯誤對人生成功的作用。
因為人們隻會為對自己有益的事全力以赴。是否有益,並不在事情本身,而是一個認識的問題。有人認為樂於助人對自己有益,但有的人卻不這麼認為。認識不同,所取的態度就絕然不同。
堀秀政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人,曾輔佐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兩位霸主。當時的人都稱讚他是國家棟梁。有一天,在秀政的領地的城牆附近,有人豎立了一麵木牌,上麵列舉著30多條秀政的過失。家臣們商量之後,決定把木牌拿給秀政看,並且非常憤怒地說:“豎立這塊木牌的人,實在太可惡了,應該逮捕並嚴厲處罰。”
可是,當秀政把木牌上所寫的內容一一讀過以後,馬上穿好衣服、洗手、漱口,並用很恭敬的態度,把木牌舉起來說:“有人肯這樣嚴格地指正我,實在太難得了,我應該把它看成上天的賜予,並當做傳家之寶,好好收藏。”於是,將木牌用一隻精美的袋子包起來,然後裝進箱子裏,並召集家臣幕僚,將木牌上所列舉的過失,詳細檢討,從此,秀政的政績更加輝煌了。
同樣是一塊木牌,堀秀政和他的家臣們的看法完全相反。家臣們將它看成是敗壞名譽的毀謗,這很能代表一些小人物對於批評的認識;而堀秀政將它看成善意的批評和有益的教誨,這正反映了成大事者,從善如流的寬廣胸懷。
總之,犯了錯誤不去改正,猶如在死胡通中舉步前行,最終一定會碰壁。過而能改,便能走出歧途,使死路變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