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能伸能屈(1)(2 / 3)

再就是孫臏與範雎。孫臏的忍,在於裝瘋,不惜吃豬糞以蒙哄龐涓,從而躲過大難,逃到齊國,最後打敗龐涓,使龐涓自殺身亡。範雎原本是魏國大夫須賈的門客。他和須賈一起出使齊國。齊襄王在接見中發現範雎很有才幹,就背地裏派人去找範雎勸他留在齊國做事,範雎謝絕了。後來為了這事,須賈懷疑範雎私通齊國,就向魏國丞相魏齊告狀,說範雎私通外國。魏齊就將範雎嚴刑拷打,沒氣了,魏齊就叫人用破席把範雎裹起來,扔在廁所裏。範雎其實隻是暈過去了。夜裏醒來,買通看守士兵逃回家,養好傷又改名張祿逃到秦國。他向秦昭襄王獻“遠交近攻”之計,並當上了秦國丞相。使秦國更加強大,並把魏國作為主要進攻目標。

如果孫臏和範雎遇事不能伸屈也許早就沒命了,也就無從說起日後功成名就與報仇雪恨。不過孫臏和範雎的忍與勾踐的忍比較起來,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然而三個人一個忍字都是為謀,無謀即無忍。謀之必要,忍亦不可避免!

宰相肚裏能撐船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這是導致失敗的根源,它表現了人的器量窄小。小不忍則亂大謀,忍的最要緊處就是要忍得住,所以忍就是要有一種寬大的胸襟與器量。它以退為進,並以此預示後來的成敗,這也就成了弱者與強者的一種區別了。所以忍也絕不意味著隻咽氣不吐出來。所謂吐出來,如越王勾踐等那樣,是一種吐法。當然平常人們忍一時之氣,則常常要時間和事實來作回答,這也是一種吐法。總之,要做到忍得下,看得透,就要宰相肚裏能撐船。

可以講講曹操對禰衡的態度,這故事叫“擊鼓罵曹”。禰衡罵曹操,以及他所有對曹操的作法,乃至對東漢末年各地軍閥的看法,有他的道理,其人品、才能在當時都是第一流的。但曹操麵對禰衡放肆的羞辱,為了顧全大局,把所有受到的汙辱都咽下去了,也確實表現了宰相肚裏能撐船的雅量。當時的情景,兩人較勁的起因其實很簡單。曹操請禰衡,實際想讓他做個軍務秘書長,動機挺好。但請人家來曹操不請人家坐,就傷害了禰衡。接著禰衡就挖苦曹操手下無能人,並自誇才能。曹操大權在握,就要禰衡給他擊鼓,以此羞辱禰衡,禰衡也不拒絕。

擊鼓應換新衣,按規定儀式進行,可禰衡隻穿隨身衣服。盡管這樣,禰衡到底是才子,他擊了一曲《漁陽三》,讓在座的人感動得掉淚。曹操手下的人堅持要禰衡換衣,禰衡卻幹脆裸體擊鼓,以此辱罵曹操是國賊。

此時一片喊殺聲,但曹操很冷靜,他容忍了禰衡,他不能因殺一個手無寸鐵的禰衡,背上忌才害賢的罪名,使天下人才對他望而卻步。如果說這時曹操明智,倒不如說他度量大更難得。他給禰衡派了一個差,去勸說荊州劉表前來投降,並派他手下重要謀士荀或給禰衡送行。這一係列的事情曹操都作得很好。

事實上,無論何種人物為人做事胸襟寬闊都是必要的,所謂容人無量。而對於領袖人物尤其如此。由此,也可以得出一種結論:成大事者尤其要忍。

最痛苦的是忍,最好的方法是也忍

求人時不能立竿見影,很多朋友就心浮氣燥,殊不知此時正是考驗你的心理功夫是否到家的時候了,“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所不能為”。

忍之一字,萬妙之門,漢初名將韓信年輕時家境貧窮,他本人既不會溜須拍馬,又不會投機取巧,買賣經商。整天隻顧研讀兵書,最後連一天一頓飯也難以有著落,無奈之中他隻好背上家傳寶劍,沿街乞討。

有個財大氣粗的屠夫看不起韓信這副寒酸迂腐的書生相,故意當眾奚落他說:“你雖然長得人高馬大,又好佩刀帶劍,但不過是個膽小鬼罷了。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劍捅了我;要是怕死,就從我褲襠底下鑽過去。”說罷雙腿架開,立了個馬步。眾人一哄圍上,且看韓信如何動作。

韓信認真地打量著屠夫,想了一想,竟然彎腰趴地,從屠夫褲襠下鑽了過去。街上的人頓時哄然大笑,都說韓信是個膽小鬼。

韓信忍氣吞聲,閉門苦讀。幾年後,各地爆發反抗秦王朝統治的大起義,韓信聞風而起,仗劍從軍,爭奪天下威名四揚。韓信忍胯下之辱而圖蓋世功業,成為千秋佳話。假如他當初爭一時之氣,一劍刺死羞辱他的屠夫,按法律處置,則無異於以蓋世將才之命抵償無知狂徒之命。假如他當初圖一時之快,與淩辱他的屠夫鬥毆拚搏,也無異於棄鴻鵬之誌而與燕雀論爭。韓信深明此理,寧願忍辱負重,也不願爭一時之短長而毀棄自己長遠的前程。

這樣的忍耐,不是屈服,而是退讓中另謀進取;不是逆來順受、甘為人奴,而是委屈求全以便我行我素。一旦時機到了,他就能如同水底潛龍衝騰而起,施展才幹,創建功業。

當你在逆境中暴怒、哀怨或者頹廢、自棄的時候,記住2000多年前孟子說的一句醒世恒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