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於忘記是一種心理平衡。有一句名言說“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別人的“壞處”,實際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靈,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這種人,輕則自我折磨,重則就可能導致瘋狂的報複了。樂於忘記是成大事者的一個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進。樂於忘記,也可理解為“不念舊惡”。人是要有點“不念舊惡”的精神,況且在人與人之間,在許多情況下,人們誤以為“惡”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麼“惡”。退一步說,即使是“惡”吧,對方心存歉意,誠惶誠恐,你不念惡,禮義相待,進而對他格外地表示親近,也會使為“惡”者感念其誠,改“惡”從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煬帝時的郡丞,最早發現李淵有圖謀天下之意,便向隋煬帝檢舉揭發。
李淵滅隋後要殺李靖,李世民反對報複,再三請求保他一命。後來,李靖馳騁疆場,征戰不疲,安邦定國,為唐王朝立下赫赫戰功。魏征也曾鼓動太子建成殺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樣不計舊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覺得“喜逢亂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為唐王朝立下豐功。宋代的王安石對蘇東坡的態度,應當說,也是有那麼一點“惡”行的。他當宰相那陣子,因為蘇東坡與他政見不同,便借故將蘇東坡降職減薪,貶官到了黃州,搞得他好不淒慘。然而,蘇東坡胸懷大度,他根本不把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舊惡。王安石從宰相位子上垮台後,兩人的關係反倒好了起來。蘇東坡不斷寫信給隱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敘友情,互相勉勵,或討論學問,十分投機。蘇東坡由黃州調往汝州時,還特意到南京看望王安石,受到了熱情接待,二人結伴同遊,促膝談心。臨時時,王安石囑咐蘇東坡:將來告退時,要來金陵買一處田宅,好與他永做睦鄰。蘇東坡也滿懷深情地感慨說:“勸我試求三畝田,從公已覺十年遲。”二人一掃嫌隙,成了知心好朋友。
相傳唐朝宰相陸贄,有職有權時曾偏聽偏信,認為太常博士李吉甫結夥營私,便把他貶到明州做長史。不久,陸贄被罷相,被貶到了明州附近的貴州當別駕。後任的宰相明知李、陸有這點私怨,便玩弄權術,特意提拔李吉甫為忠州刺史,讓他去當陸贄的頂頭上司,意在借刀殺人,通過李吉甫之手把陸贄幹掉。不想李吉甫不記舊怨,讓任伊始,便特意與陸贄飲酒結歡,使那位現任宰相借刀殺人之計成了泡影。對此,陸贄自然深受感動,他便積極出點子,協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搞報複,寬待別人,也幫助了自己。
最難得的是將心比心,誰沒有過錯呢?當我們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時,是多麼渴望得到對方的諒解啊!是多麼希望對方把這段不愉快的往事忘記啊!我們為什麼不能用如此寬厚的理解開脫他人?古往今來,不計前嫌、化敵為友的佳話舉不勝舉。以古為鑒,可以讓我們明白事理,明辯是非,把握前途。
怎樣得了便宜又賣乖
元末農民起義中,群雄割據,其中以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較為強大。他們都想吃掉對方,稱王稱霸,因而互相攻打。
1366年5月,朱元璋受到陳友諒和張士誠聯合一起的兩麵夾攻。在雙方正進行一場血戰的險惡形勢下,江北形勢驟變。小明王韓林兒和劉福通派出的三支北伐軍,遭到元軍反擊而慘敗。小明王退兵安豐後,張士誠卻派大將呂珍圍攻安豐,情況十分危急。小明王多次派人向朱元璋借兵解圍。這天,朱元璋召開軍事會議,討論派兵解圍問題,會上議論紛紛,眾將都反對派兵,連軍師劉基也堅決不同意。朱元璋這次力排眾議,陰險地對大家說:“我自有安排!”他毅然派兵去安豐救小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