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女同學大惑不解。劉紹棠說:“我要看看你的學生證是不是貼著臉長瘡的照片。我想是肯定不會的!”

劉紹棠接著說:“你不在長瘡時拍照片,更不會把長瘡的照片貼上學生證,這說明你對自己是看本質的。因為你是漂亮的,長瘡時的不漂亮是暫時的,它不是你最真實的麵目。共產黨的某些缺點是需要批評的,但有些事情是有其特殊原因的,是涉及到許多方麵問題的,應由黨內采取措施解決。可你非要把它揭露出來不可,這豈不是要共產黨把長瘡的照片貼在共產黨的工作證上嗎?”

這段答辯,充分體現了“出其不意”這種技巧。

要看學生的學生證,對話、答辯與學生證有什麼關係,許多人一定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等到劉紹棠一席話說完,大家才恍然大悟。這種技巧出其不意,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十一、如何模糊應對

在一些特殊場合,往往碰到一些不便直接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一時無法回答但又必須回答的問題。這時如果運用精確的語言往往表達不了我們的思想感情,此時模糊應對便派上了大用場。

南齊時,有個著名書法家王僧虔,是晉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孫,他的行書楷書繼承祖法,造詣頗深。

當時南齊太祖蕭道成也擅長書法,而且自命不凡,不樂意自己的書法遜於臣子。

一天齊太祖提出要與王僧虔比試書法。寫畢,齊太祖傲然問王僧虔:“你說說,誰第一?誰第二?”

王僧虔既不願壓低自己,又不願得罪皇帝,他眉頭一皺,說:“臣的書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書法,皇帝中第一。”

太祖聽了,隻好笑笑了之。

麵對皇上的刁問,王僧虔模糊應對,妙在其答所不能答,使自己脫離進退兩難之窘境。

模糊應對變通性強、收縮性大、攻擊力大,是一種常用的舌戰技巧,廣泛用於外交談判、生活口辯。

1.它可以化解矛盾,擺脫困境。

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後,美國新聞界一個突出的話題是猜測蘇聯有沒有原子彈以及有多少顆。當時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率一代表團訪問美國時,在下榻的旅館門前被一群美國記者所包圍,有記者問莫洛托夫:“蘇聯有多少原子彈?”莫洛托夫繃著臉僅用了一個英語單詞回答:“足夠!”

“足夠”這個模糊概念,既可以回避有多少原子彈這個當時不便公開的秘密,又表達了前蘇聯人民的自尊和力量,言簡意賅,恰到好處。

2.可以應付刁難,控製主動。

1982秋天,我國作家蔣子龍到美國洛杉磯參加一個中美作家會議。在宴會上,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請蔣子龍解個謎:把一隻五千克重的雞裝進一個隻能裝一千克水的瓶子裏,用什麼方法能把它拿出來?

蔣子龍不假思索,答:“你用什麼方法放進去,我就用什麼方法拿出來。”

金斯伯格讚揚蔣子龍才思敏捷,因為他是第一個猜中這個謎的人。

3.可以製服強硬,為難惡人。

阿凡提當理發師,大阿訇來剃頭,總是不給錢,阿凡提想找機會整治他一下。

有天,大阿訇又來理發。阿凡提先給他剃光了頭,在刮臉的時候,問道:“阿訇,您要眉毛嗎?”

“要,當然要!”

“好,您要我就給您。”阿凡提說著,“嚓嚓嚓”幾刀,就把阿訇的兩條眉毛刮了下來,遞到他手裏,阿訇氣得說不出話來。

“阿訇,胡子要吧?”阿凡提又說。阿訇連忙改口說:“不要!不要!”阿凡提連聲說好,又是幾刀,把阿訇的胡子全部剃了下來,扔到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