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話反說在辯論中,作用很大。

1.它可以鞭撻醜惡,諷刺落後。

古代莊宗愛好打獵。一天,他率大批人馬外出打獵,踩倒了很多莊稼。當地縣官出麵製止,惹莊宗大怒,縣官不服。這時,一個叫敬新磨的優伶站出來,捋袖摩拳地痛罵道:

“你身為縣官,難道不知道我們天子喜歡打獵嗎?你為什麼要唆使老百姓種田而向皇上交租稅呢?你難道不會讓老百姓都餓死,而使這裏的田地都空出來,供給我們皇上馳騁打獵用嗎?”敬新磨說完,請求莊宗立即將縣官處死。莊宗明白其用意,放了縣官。敬新磨正話反說,表麵是訓縣官,實際是說莊宗,使莊宗認識錯誤,迷途知返。

2.它可以蘊含幽默,充滿情趣。

一位顧客在飯館吃飯,米飯中沙子很多,顧客把沙子吐出來一一放在桌上,服務員見此情景很不安,抱歉地問:“淨是沙子嗎?”顧客搖搖頭微笑著說:“不,也有米飯。”

一句幽默、風趣的反語,一句善意、巧妙的批評,化解了矛盾,增加了理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它可以便於表達,利於體現。

如小陳去某商場買布料,她選中了一塊灰色大方格布料。但她發現布口是斜的,不是沿方格走的,於是便要求售貨員把斜口裁正以後再扯。售貨員不耐煩地說:“你這人真自私,怎麼不替別人想想?”

小陳聽後很惱火,回答道:“我自私,我當然要自私。布是給我扯的,不是給你扯的,不是給別人扯的。你不自私,把好好的料子扯斜了,你多會替別人著想啊!”幾句話說得售貨員啞口無言。

小陳抓住對方的話把,運用正話反說,在“自私”和“替別人著想”這兩個詞上做文章,反駁非常有力。正話反說,使小陳的話具有很強的諷刺味道,比潑口罵人要體麵得多。

正話反說,可提高辯論語言的戰鬥力,是反擊敵手的有力武器,但要注意場合,不可濫用,因為它具有很大的攻擊性。

十、如何出其不意

一位年過半百的貴婦問肖伯納:“您看我多大年紀?”

“看您晶瑩的牙齒,像18歲;看您蓬鬆的卷發,有19歲;看您扭捏的腰肢,頂多14歲。肖伯納一本正經地說。

貴婦高興地笑了起來:“您能否準確地說出我的年齡來?”

“請把我剛才說的3個數字加起來。”

掌握出其不意的表達方式,在各種交際場合特別需要。

日常生活及特定的處境中,有些出其不意表達的語言,是非常精彩的。

有一個音樂家在監牢裏仍然經常拉小提琴。到了執行死刑的前一天,獄卒問他:“你明天就死了,今天你還拉它幹什麼呢?”

音樂家說:“明天就要死了,今天我不拉,還等什麼時候拉呢?”

出其不意,即行動搶在對方思想的前麵。論辯借此法,就是指辯言要在論辯對方思想之前,意料之外。

作家劉紹棠一次到南開大學講演,對於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他都給予直率的答複。

一位學生遞上一張紙條問道:“既然是真實的,就是存在著的,存在著的,應該給予表現,這就意味著文學作品什麼都可以寫。”

劉紹棠拿著紙條問是哪位同學寫的,台下站起來一位女同學。劉紹棠見是個女孩子,就開玩笑說:“你把學生證給我看看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