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再造梁山泊

王安石當宰相時,大興水利。這本是件好事,但他常不顧實際情況,弄得勞民傷財。一天,劉貢父去拜訪他,正趕上一位客人陳述關於水利方麵的建議。

客人說:“梁山泊麵積很大,要把水排淨,可得萬頃良田,隻是還找不到合適的貯水處。”王安石低頭沉思想主意。

這時,劉貢父大聲說:“這有何難?再挖一個像梁山泊那樣大的窪地,不就有貯水的地方了嗎?”

王安石大笑,說:“梁山泊之事,就不議了吧!”

(7)多子少子

清代有個布政使清巡按吃酒。這巡按隻有一個兒子,為自己少子而憂傷。布政使衙門內有一個小官在酒宴上侍候,這時,他勸慰巡按說:“子好不在多呀。”

布政使聽了,對小官說:“我可是兒子太多了,你怎麼說?”

小官說:“子好不愁多呀。”

(8)崇明人

江蘇一帶,是文人薈萃之地。人們認為靠海的崇明文化落後,因此,崇明人被人瞧不起。

有個姓陳的,原籍崇明,寓居太倉。跟他住在一起的,都是本地的文人,這些人多次在他麵前詆毀崇明人。

一次,這些人又在挖苦崇明人。姓陳的正色道:“崇明人固然有沒能耐的,但那不是我;太倉人固然多才子,但那不是你們,憑什麼這樣炫耀?”說得這些人無言可對。

(9)“三綱”趣解

一次智力競賽搶答時,主持人問“三綱”指什麼?一名女學生答道:“臣為君綱,子為父綱,妻為夫綱。”

她的回答引起哄堂大笑。女學生立刻補充道:“笑什麼?我說的是新‘三綱’。”

主持人疑惑地問:“怎樣解釋?”

女學生說:“現在,人民當家作主,是主人,而領導者是人民的公仆,豈不是‘臣為君綱’嗎?當前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這孩子成了小皇帝,豈不是‘子為父綱’嗎?如今,許多家庭中妻子的權力超過了丈夫,‘妻管嚴’、‘模範丈夫’流行,豈不是‘妻為夫綱’嗎?”

大家都為這位女同學的巧辯而鼓起掌來。

(10)撞車之後

一天,某人騎車回家,無意中騎到道路的左邊,與一位迎麵騎車而來的小夥子撞上了。

小夥子說:“你怎麼搞的?懂不懂交通規則?”

“懂,懂一點。”

“那你為什麼不靠右行?”對方惱火地說。

他自知理虧,為了緩和氣氛,從韓複渠那裏“借”了一句話,說;“如果所有的人都靠右行,那麼左邊的路不就全空了!”

這笑話幫了他的忙,小夥子騎上車走了。

(11)一字笑

明朝人陳全,是個善說笑的人。一次他誤入皇家的禁地,讓一個很有權的太監捉住了。

這太監早聽說過陳全的大名,便說:“我常聽說你能說笑話,你給我說一個字,能讓我笑了,就放你。”

陳全說了一個“屁”字,太監問:“這是什麼意思?”陳全說:“放也由公公,不放也由公公。”太監大笑不止,連說:“放了吧!放了吧!”原來,陳全的一個字,加了解釋,同時說了“放屁”和“放人”兩個意思。

(12)有出息

明朝丹徒人金貴,是弘治進士,他性情溫和,居家勤儉,並以此教育子孫。

可他的兒子卻沒有什麼出息,平平庸庸。好在孫子很爭氣,也考中了進士。

金貴常常責備兒子。起初,兒子不吭氣,說的次數多了,兒子就對父親說:“您老總說我沒出息,其實,您比比看:我父親比您父親有能耐,我兒子比您兒子有能耐,我這是沒出息嗎?”

金貴一時沒反應過來,等他聽明白了,哈哈大笑,從此再不說兒子沒出息了。

(13)不量尺寸

清朝道光年間,北京城的裁縫大都是寧波人,他們很精明。

有人拿布料去裁剪,裁縫隻問主人的性情、年紀和身材,是官員則問是什麼樣的科第出身,哪年考中的,現在官居何位。於是,那人就奇怪了,問:“你為什麼不問問尺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