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彼可取而代之(1 / 1)

項羽是楚國下相縣人,項氏是楚國的世代名將。項羽的祖父就是戰國末期楚國的大將項燕。項燕率領楚軍抗擊秦軍,打敗了秦國征楚的大將李信,打敗二十萬秦軍。秦王改用王翦為將,並派出六十萬大軍交由王翦指揮。項燕抗擊秦兵六十萬的進攻,整整一年,終因寡不敵眾,項燕最後兵敗自殺。秦王統一六國稱帝後,通緝六國貴胄遺民,項羽家族在通緝名單中。項羽由他的叔叔項梁帶著,隱姓埋名,避難吳中。項氏叔侄懷著國仇家恨暗中結納豪傑,等待時機,造反報仇。項梁結識了會稽太守殷通,每有大徭役或地方大事,殷太守都委托項粱操辦,項粱就用兵法組織徒眾,作訓練骨幹的準備。

項羽身高八尺,合今一米九的高個頭,身體壯實,臂粗腰圓,聲如洪鍾,力能扛鼎。項羽年少氣盛,性格粗獷,才氣無雙,吳中子弟都懼怕他。項羽好俠任武,團結了許多吳中同齡青年。他們受項羽影響,都愛使槍弄棒,習尚武勇。項梁起兵時,精選招募,整編了這支吳中青年隊伍有八千人,稱江東子弟。八千江東子弟成了項氏打天下的精兵骨幹。

項羽幼年時,項梁教他讀書認字,項羽沒有耐心。項羽成年後,項梁讓他學擊劍,項羽熱了三天又冷下來。項羽學文不成,習武不就,項梁大怒,狠狠地訓斤項羽一頓,說:“國仇家恨,怎能依靠你這個懶惰子弟!”不料項羽並不慚愧,他不慌不忙回答說:“學習讀書寫字,隻不過會記住姓名,學習擊劍,隻有匹夫之勇,我要學習兵法,指揮千軍萬馬!”這一席豪邁之言,使項梁大為驚奇。於是悉心教導項羽學習兵法。可是項羽生性粗獷、急躁,“略知其意,又不肖競學”。項羽對行兵布陣很感興趣,而對戰略戰術不甚精通。這是項羽習武學兵法的長處與短處。日後都得到了實踐的回報。項羽善於野戰、攻堅、克敵,所向彼靡,而設謀智取不擅長,終於敗在了韓信手下,成了一個悲劇英雄。這是後話,我們暫且不說。

秦始皇統一天下,為了鞏固政權,他不斷巡行全國四方,炫耀武功,鎮壓反抗勢力,當時稱為鎮壓天子氣。戰國末楚國抗秦最堅決,秦朝對楚地的統治實行高壓政策,招致楚地人民的不滿。當時楚地流行一首政治民謠,其中兩句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又一次出巡,重點到東南江浙一帶鎮壓天子氣。秦始皇一行威儀整肅,十分壯觀。當年項羽二十二歲,已經是一個英武的少年。吳中這次接待秦始皇,是少有的大徭役。項粱主持,把項羽放到最近處,以便觀覽秦始皇。秦始皇在遊浙江的時候,項氏叔侄一起陪同觀覽。項羽不覺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站在項羽身後的項粱連忙用手捂住項羽的嘴巴,小聲說:“休得胡說,這是要滅族的。”項梁驚了一身冷汗,口裏小聲責備項羽,可心裏一陣熱乎,他驚奇項羽的壯誌,藐視秦始皇,竟然要取而代之。項羽對秦始皇的仇恨與蔑視,都在這一句“彼可取而代也”的話語中。項羽日後打仗,驍勇善戰,特別不怕秦兵,這是他少年壯誌的思想境界鑄成的,無人可比。

修身點撥

力拔山河兮的楚霸王項羽,自小是個隻懂舞刀弄槍的粗人,但是他有其他亡國之人所沒有的誌向——推翻秦王朝的統治,恢複楚國的領土,在別人都去讀書習字或者練習武功的時候,項羽卻整天想著如果熟悉兵法陣型,希望將來有一天能夠親手滅掉秦始皇,後來的結果證明了,正是這位有千鈞神力的楚霸王一舉率軍擊潰了貌似強大的秦王朝。

一個人的誌向和理想,是應該從小就確立的,隻有像項羽這樣自小時候就念念不忘要滅掉秦國恢複楚國,才能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不斷的向著這個偉大的目標而努力,最後終於得償所願,雖然在最後的爭鬥中輸給劉邦,但是項羽的英名和遠大抱負並未隨著垓下一役而消失,反而更加被後人所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