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平衡理智與情感(1)(3 / 3)

誇張法。患者可以對自己過於冷靜的思考方式進行戲劇性的誇張,使其達到荒誕透頂的程度,以致自己也感到可笑、無聊,由此消除自己過分冷酷無情的表現,最終達到理性與感性的平衡。

第二,活動法。

過分冷靜思考的個體往往生活比較呆板,如果平時多參加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和集體活動,最好是一些冒險和富有刺激性的探險活動,嚐試用感性的內心而不是理智的大腦去發掘生活趣味,就能夠使自己變得活潑、有趣,實現理智與感性和諧發展。

第三,自我暗示法。

比如,常常對自己說:“我要跟隨自己的感受”、“我要隨和一點,融入團隊生活”、“偶爾冒險犯錯誤,也是一種有趣的體驗”……等等,這種自我暗示的方法能夠使個體更注重感性體驗,更貼近生活本真的狀態。

所有的感情在本性上都是好的,我們應當避免的隻是對它們的誤用或濫用。——笛卡兒

【學海泛舟】

人們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這樣一句話:“笛卡兒,歐洲文藝複興以來,第一個為人類爭取並保證理性權利的人。”笛卡爾在《心靈的感情》中寫道:“一個人為感情所支配,行為便沒有自主之權。”而沒有自主行為能力的人,自然是要犯錯誤了,特別是這個人恰好位高權重時,就會給國家、社會帶來不幸。因此,雖然所有的感情在本性上都是好的,但有史以來都有因感情而誤事的。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常聽到“感情用事”如何壞事,也常見到徇私舞弊,任人唯親,或濫用職權提拔親人等等由情感所產生的社會不公正現象,這些正是感情扭曲了一個人判斷能力、蒙蔽了人的理智的實例。所以我們應當避免對感情的誤用或濫用。

不過,人類的感性與理智往往難以兩全,也難以達到和諧的平衡。要麼是感情蒙蔽了理智,要麼是理智脫離了感情。感情對於事物的認識既不可靠又不穩定,然而,隻有理智沒有情感,又有失人性的光輝。這正如雨果說的,“邏輯隻是理智,感情往往是良心;前者是從人類本身來的,後者是天上來的。”因此,最理想的態度應該是:在理智允許的基礎上,做到通情達理、有情有義。這也是保全感情的善意和理智的思考的最佳辦法。也就是說,我們在認知事物時,應謹慎地基於理智,輔以情感,努力使感情的親疏遠近在認知事物的過程中發揮正麵的作用。

【智慧心語】

感情是衝動的野馬,而理智如馬頭上的韁繩。感情如足,隻知奔走;理智如目,指示正路。隻有理智而沒有感情,不免失之於冷酷;隻有感情而沒有理智,便成了一個橫衝直撞的瘋癲漢。所以,情與理,如鳥之雙翼,如車之兩輪,相輔相承,缺一不可。柏拉圖曾把理智比作禦者,把感情比作野馬。善禦的人可以使野馬貼服就範,操縱自如;但馬性暴烈,不善禦者則不免理欲失衡,發生種種衝突。

我們在日常生活上,常有理智與感情衝突的情況。理智上認為理所當然的事,而感情上或由於積習,或蔽於私欲,而不願去做;而感情上非常想做的事,理智卻又認為不該這麼做。親戚朋友間有急難上門求助,理智上認為應該伸出援手,感情上又不願受牽累;在路上檢到一包鈔票,理智上認為應該送到警察局,感情上卻想四下無人,何不自己裝起來。

然而,我們最難以對付的,恐怕是情感。因為情感是不會消失的,我們每個人都有情感,卻又不能完全依靠它們。雖然感情並不無惡意,但完全依靠情感生活的人,必然是沒有原則的人,也很有可能要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因為情感常迫使我們草率急促。它們告訴我們不得不去做一件事,而且必須立刻就做!但是理智卻告訴我們要等到完全清楚我們該怎麼做,且什麼時候去做,才能付諸行動;理智告訴我們,要懂得等待,要以旁觀者的角度冷靜地考慮當時的處境,而不是憑著感覺就做決定。

幸福與其說是用任何其他方法,不如說是用情感的這種敏感性來達到的。——休謨

【學海泛舟】